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31日電(記者錢春弦、于嘉)綠鍵響了,説明需要送水、送奶、換煤氣等上門服務;紅鍵響了,説明遇到突發疾病或火災等險情——呼叫中心一邊在電腦上處理呼叫人姓名、地址、病史等信息,一邊立即投入行動。目前呼和浩特市使用這種“電子保姆”的老人有2000多戶。這是呼和浩特市政府大力支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縮影。 記者31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獲悉,“十二五”以來,內蒙古累計投入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6億元,通過推進養老服務重點工程、強化養老服務模式改革,讓老年人頤養天年。 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廳長蘭恩華介紹説,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推進困難老人救助、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建設、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等重點工程,並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模式多元發展,以點帶面推動全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 當前,內蒙古“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為年人均6670元和3643元,保障水平處於全國前列;城市低保老人保障標準月人均472元,農村牧區標準為年人均3229元,保障水平均居全國第六位。真金白銀使老年人既有物質幫助,又有精神慰藉。 在養老機構建設方面,全區12個盟市和2個計劃單列市相繼建成綜合福利園區,建設養老床位3310張;81個旗、縣建成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養老床位1.48萬張;629個社區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立養老床位9400余張。城鎮“三無”和社會老年人供養問題正逐步解決。 由於地域差異較大,內蒙古自治區根據各地不同情況,積極推動養老服務改革,探索養老服務模式多元發展。老牌工業基地包頭市以城市養老為試點,搭建為老服務平臺,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孵化建立為老服務組織,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社會力量進入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空心村”現象較突出的烏蘭察布市以農村養老為試點,將多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建設以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為重點,區域性敬老院和養老服務站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擁有較多牧業旗縣的錫林郭勒盟主要以牧區養老為試點,以特色養老、政府購買服務等為抓手推進養老服務模式改革。較富庶的鄂爾多斯市以社會化養老為試點,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一些地方護養結合的“養老院體驗店”受到老年人青睞。包頭市青山區投入使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6所,在建7所,投入資産價值690萬元、資金290萬元,通過承包、租賃、合夥等形式轉型升級,更多社會仲介機構、家政服務、物業公司及社會組織加入進來。在對工作人員,以理髮、家政、足浴等日常項目“養人”同時,對老年人,以集體操、聽講座、看電影等活動項目“留人”,以書法、繪畫、舞蹈等興趣項目“聚人”,吸引了眾多老年朋友。 蘭恩華説,今後內蒙古將擴大養老服務市場規模,重點扶持老年生活用品、醫藥護理、文化娛樂、宜居住宅、休閒旅遊和金融保險等産業發展,營造全面開放、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養老服務市場環境,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