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發揮積極作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02 15:34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資金支持、財稅優惠、創業基地建設、促進企業信息互聯互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2014年12月2日10時,工商總局個企司副司長張霞和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陳新作客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並回答網友關心的問題。

服務小微企業首先要加大對政策的宣傳解讀

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陳新介紹,從小微企業的情況看,除了量大面廣以外,現在的狀況是發展水平和人員素質總體來説一是參差不齊,另外也不太高。但針對這個問題他認為主要還是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變成服務型政府,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從解決的途徑上來看,首先要加大對政策的宣傳解讀,要廣而告之,使好的政策深入人心。

同時,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這些年來一系列的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措施,工信部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開展了中小企業服務年,從2013年和2014年連續開展了以輔助小微轉型成長為主題的輔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6+1,就是工信部的中心工作。其中第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途徑解讀宣講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為企業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也受到了企業的普遍歡迎。

扶持小微企業重點之一是要推動服務體系建設

陳新介紹,扶持中小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的工作重點方向之一就是要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服務體系建設。借此,他提到2014年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規模也達到了100多個億,115億,公共服務平臺在這個服務體系建設中很重要,它在解決小微企業的共性需求、暢通信息渠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發展質量,包括實現創新發展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從2014年開始,按照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多項資金進行了整合歸併,現在歸併成設立了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支持的另一個重點是從直接支持企業項目轉向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和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文件對建立小微企業名錄做出明確規定

據張霞介紹,52號文規定依託這個系統,所有註冊企業都在裏面,根據自願申報的原則,要建立一個小微企業的名錄庫—小微企業名錄,集中公開各類政府扶持政策及企業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也就是要通過這個統一的信用信息的平臺來匯集註冊登記信息、行政許可信息、稅收繳納信息、社保繳納信息等等來推進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共享。

首先,被支持的一定是好的企業、講信用的企業、正常的企業,通過信息的公開和部門的共享,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來推動政府部門,各個相關部門,還有銀行、證券、保險等專業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

同時,規定要做一個跟蹤監測,和這個互聯互通機制是在一起的。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和小微企業的名錄,有利於社會公眾,特別是這些小微企業在一個集中的平臺上了解所有的扶持政策,有利於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也有利於政策能夠真正用於需要的小微企業。要基於自願的原則,這樣也能夠對扶持和支持小微企業的各項政策能夠落地生根。

《意見》分工明確每項工作皆規定了牽頭和配合部門

張霞介紹,從文件本身來講是沒有明確這個文件過程中的協調機制,但它對各個部門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包括每一項工作規定了牽頭的部門和配合的部門。具體在落實的過程中,除了分工的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參與部門之外,這實際上是暗含了一種協調機制在裏面了。同時從條文本身來説,第九條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政策落實的協調機制,但它更多強調的是信息的互聯互通機制,今後它會是一個常態化的互聯互通機制。

嚴格執行收費清單制度將從根本上減輕企業負擔

陳新介紹,政策扶持要做加法,企業負擔要做減法。雖然較2013年,全國各省市的企業負擔的綜合指數水平下降了,這個下降還是明顯的,但仍然是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企業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融資成本上升,融資難的問題進一步加深。

第二方面就是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違規收費的現象依然存在,數據顯示這部分收費在企業繳納的各項收費當中佔的比例達到了37%,應該説給企業造成的負擔很大,另外因為這是政府部門,社會影響也比較惡劣。

第三方面是部分行業協會給企業增加負擔的問題比較嚴重,部分行業協會壟斷著審批資格的前期審查權,審計、界定、評審等職權,將其作為強制許可的前提條件,強制企業入會、繳會費都給企業造成了很重的負擔。

減輕企業負擔工作確實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個人理解也是持久戰,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方方面面共同關注和參與。(張維)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