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人類社會彌足珍貴的情感;慈善事業,是獻愛心、暖人心、惠民生的崇高事業。實踐證明,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於幫助弱勢群眾,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國務院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標誌著我國在縮短慈善事業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上邁出重要步伐。 近年來,我國慈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慈善捐贈總量不斷攀升,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慈善組織快速壯大,慈善的模式和載體不斷創新、體系逐步健全。當颱風肆虐、地震來襲、洪水咆哮、旱情告急,當處於困境的人們翹首以盼救助時,總有大批企業和愛心人士弘揚慈心善舉,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還有更多普通人和志願者在一線默默奉獻。社會各界的善舉時時處處閃耀著愛的光芒。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慈善事業與其發展潛力和社會需求相比,在慈善意識培養、慈善法規政策制定、慈善組織內部治理、慈善主體培育發展、慈善事業監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和問題。只有及時採取措施規範慈善捐贈行為、加強慈善組織自律、倡導慈善捐贈愛心,才能有效縮短差距、解決問題,使慈善事業更多、更好地發揮作用。 慈心為人,善舉濟世,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是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呼喚。這既需要各級政府著力營造良好環境,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積極培育慈善組織,增強社會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動力;也需要加強全社會監督,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行業自律,推動慈善運作更加公開透明,使每一筆捐助都體現捐獻者意願,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幫助最需要的人,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慈善宣傳,大力弘揚“人文關懷”、“助人為樂”的慈善文化,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慈善精神,引導更多的人、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慈善活動,匯入獻愛心的洪流之中,讓慈善事業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枝繁葉茂。(趙登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