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層創新社會治理為“小巷總理”減負賦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24 14:4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上海1月24日電(記者姚玉潔)一個小小的社區,要挂30多塊各類招牌,每天承接30多項大小行政事項,每年經受40多項考核,為100多項事務證明蓋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上海著力研究“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讓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有人。記者在上海基層採訪發現,給“小巷總理”減負賦權,探索居民睦鄰自治,不僅給政府松了綁,還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務質量。

“臺賬居委”變“服務居委”

一個小小的社區,每年要應對政府各部門名目繁多的考核評比,多如牛毛的臺賬讓基層疲於應付。上海多個區縣以“科技+制度”的方式,精簡臺賬數量,減輕居委行政事務工作量,並突破條線信息壁壘,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以前我們每年要寫184本台賬,要裝幾個大箱子,一個案例要絞盡腦汁換三、四種寫法、給不同的部門,小區居委會最主要的工作好像成了寫臺賬。”上海嘉定區嘉富社區居委會主任高建國説。

讓高建國如釋重負的是嘉定區推行的村居社會管理信息系統,按照基礎信息、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黨群工作和村居自治等五大類,社區工作者直接在線填報、一次錄入,所有委辦局都可以在線調閱、審核、打分,實現了全流程的電子化、無紙化辦公。

“這一改革讓基層從‘臺賬居委’轉型為‘服務居委’,社區工作終於能騰出手來關注民生、改善服務。”上海嘉定區菊園新區工作委員會文明辦副主任顧偉萍説。

賦權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里”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責任大、任務重,但在人權、事權、財權、物權等方面往往捉襟見肘。從今年起,上海在全市統一停止街道招商引資,同時為街鎮“賦權”,推動街道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工作上來。

“基層工作太難了,我們沒有執法權限,條塊分割,很多事情無法協調。”顧偉萍説,“以拆違為例,小區道路、公共綠地由城管負責,房子亂搭建歸房管,村裏又是規土部門管。有時候老百姓搭個雨棚可能涉及兩個部門,那就誰都不管。”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上海嘉定區探索將對街鎮、居村問題的響應和解決納入各職能部門考核,各條線工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2014年我們社區主導集中大規模拆違16次,群租整治9次,每次集中整治都出動近百人,包括民警、房管、市容、物業等各部門開展聯合執法,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嘉定希望社區副主任印玲説。

睦鄰自治給政府“鬆綁”

上海嘉定區地處城郊,在近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導入,政府公共服務短期內難以全面、精細覆蓋。睦鄰自治成為補足短板、彌合裂縫的有益嘗試。

周邊生活設施不完善,社區就自發組織“便民超市”,讓居民互助提供中醫問診、量血壓、理髮、家電修理等服務;離醫院較遠,社區自發組織“孕婦班車”;雙職工下班晚無法接送孩子,社區退休教師自發組織起來接孩子放學、照看孩子……

“新城區具有典型的高外來人口、高流動性等特點,社區成員複雜、需求多樣,人口管理、治安管理難度較大。”上海嘉定區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強仁良説。

在桃園社區司法服務站,王維霞等5名“老娘舅”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場“民間調解”,小到鄰里矛盾,大到社區發展,都由社區居民自己協調解決。“政府大包大攬不僅捆住了手腳,更造成居民對政府的過度依賴。只有把居民的事情讓居民自己辦、社區的事情社區成員共同辦,政府才能鬆綁、社會才能擔責、居民才會滿意。”強仁良説。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