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兩孩”週年:生育意願繞不開三道成本門檻兒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26 16: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合肥1月26日電(記者周暢)從“單獨兩孩”政策出臺亮相,到2014年1月浙江省率先放開“單獨兩孩”政策,全國多地“單獨兩孩”政策相繼迎來實施一週年。

一年的時間,公眾看到的是,兩孩申請並未出現擔憂中的“井噴式”增長,但人們看不到的是,隨著“單獨兩孩”生育期的到來,養育、醫療、教育等資源問題正逐一碾過諸多“單獨”家庭的心頭,成為他們躲不開、繞不過的“後顧之憂”。

100萬對:數字背後的理性色彩

2014年1月23日,安徽省正式實施“單獨兩孩”政策。記者從安徽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獲悉,目前安徽省已有2.8萬個符合“單獨”條件的家庭領取了“單獨兩孩”準生證。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有約7800名“單獨兩孩”出生。

在啟動“單獨兩孩”政策之前,安徽省曾進行過生育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城鎮家庭目標人群(即符合“單獨”條件的)有31.75萬,有意願生育“二寶”的家庭佔60.21%,約有19萬對夫婦符合條件並願意生育“二寶”。預計政策實施後,安徽省在2014年將發證4萬至5萬張。實際申領的數字並未達到預測。

在河北省,當地衛生計生委公佈的“單獨兩孩”申請數為3萬多人,也低於政策實施前的預測,並未出現預測的“生育潛能大釋放”和“生育堆積”現象。

國家衛生計生委此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介紹,一年來,“單獨兩孩”政策順利落地,全國已有近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符合預期。

“目前來看,很多符合條件的家庭,還未想好要不要生‘二寶’,有的則是不願意生了。”安徽省衛生計生委相關處室負責人指出,現在對於是否要生育“二寶”,很多育齡婦女更加理性。

生還是不生:不得不算的成本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經濟壓力、女性職場壓力、孩子養育壓力等,一部分人儘管在政策範圍內可以再生育,但對於是否實現再生育持謹慎態度。

今年35歲的汪琴是合肥某社區的工作人員,自從“單獨兩孩”政策放開後,她陷入了糾結。如果要兩孩,勢必會對她的工作産生影響。“要工作上的發展還是家庭上的和諧,對我來説是個單選題。”汪琴顯得有些苦惱。

記者採訪了解到,職業女性普遍在“生兩孩”上猶豫不決,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再到上幼兒園,這期間母親將大量甚至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在照顧孩子和家庭。“如果生兩個孩子,不僅工作年限大打折扣,精力上也不夠投入,很多女性不能不考慮職場的競爭壓力。”汪琴説。

“再生一個孩子增加的教育、醫療等經濟成本太高,而且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到時他們的養老費用加上撫養孩子的費用,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從精力上都無法承擔。”今年28歲的陳倩蕓坦言,現在再養育一個孩子的時間、精力成本和教育成本都會讓她覺得吃不消。

事實上,即便是已經生育的家庭也面臨著養育和教育的成本壓力,但“養兒防老”成為一些“單獨家庭”養育兩孩的主要動因。

安徽省壽春鎮民主社區張營營于2014年申請辦理了“單獨兩孩”的生育證。第一個孩子已經4歲的她坦言,兩個小孩的養育費和以後的教育費用是面臨的最大難題。但張營營認為:“家裏一個小孩的話,以後負擔會比較重,一個人要養育4個老人,考慮到養老覺得還是再要一個小孩。”

“忙得團團轉”:公共資源“緊缺”正在走近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日前表示,截至2014年底,近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的數字,基本符合此前專家的總體判斷,當時專家預期的峰值是一年度不超過200萬孩子出生。

家住合肥市世紀陽光花園的陳女士是一位“二寶”準媽媽,“做産檢的時候就發現哪家醫院都是爆滿,第一次産檢打算去家門口一家三甲醫院,8點不到就到了,大廳裏早就坐滿了人,護士説早上6點半就開始掛號了,專家號更是一個星期前就開始預約。”陳女士説,産檢期間她早就學會了網上預約等各種搶號攻略,不過還是擔心生産的時候會沒有病房,已經在提前預約了。

安徽省婦幼保健院産科主任郭宇雯告訴記者,“單獨兩孩”放開之後,醫護人員每天都忙得“團團轉”。“我一個人接待門診的人數從以前的幾十人到現在幾乎每天都100人,床位也爆滿,到最高峰期加床都沒有地方了。醫生每天不敢休息,不敢生病。”郭宇雯坦言,隨著“單獨兩孩”的放開,醫療資源不足更加凸顯,尤其是城鄉醫療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安徽省衛生計生委相關處室負責人認為,隨著“單獨兩孩”政策開放,第一批領取生育證的家庭將逐步進入生育期,2015年3至4月份或將迎來第一批申請“單獨兩孩”生育證家庭的生育期。

合肥市包河區教體局黨委委員吳家良表示,學生增加是按照人口增加測算的,每增加1000人,可能增加30名幼兒上幼兒園,“單獨兩孩”政策對於學校的影響相對比較滯後,預計3至6年後才會有所體現。

但陳女士已經開始擔心:“這個寶寶會不會像之前的‘金豬寶寶’、‘奧運寶寶’一樣遭遇‘入托難’、‘入學難’?”

責任編輯: 姚傑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