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改元年工作述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27 21:2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多點突破、領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活力和動力

國家統計局剛剛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同時結構更趨優化,動力更加充沛,展現出良好的韌性、充足的潛力和較大的迴旋空間。

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經濟體制改革卻快馬加鞭,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一核心問題,著眼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打出一系列改革重拳。正是全面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障了中國經濟快車換擋不失速。

一年多來,經濟體制改革緊鑼密鼓、好戲連臺。

——改革,劍指體制積弊。

財稅體制在國家治理中始終發揮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雖經多次調整和完善,但始終未觸及深層次矛盾。政策上的修修補補已經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來一次制度上的創新和系統性的重構勢在必行。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係三項重點任務。

按照財稅體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特別是為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鬆綁提速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到鐵路運輸業、郵政服務業、電信業,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在全國範圍實施,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等。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方案進入系統設計階段,對一些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過高、與普通員工差距過大,一些央企負責人在“職務消費”中大量報銷個人費用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首先開刀。2014年8月,中央決定,對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不合理的、偏高過高的收入進行調整,對其公務用車、辦公用房、業務招待、國內差旅等設置上限標準,嚴禁用公款支付企業負責人應由個人承擔的消費娛樂活動等各種費用。一系列強有力改革措施出臺,力求從源頭上堵住國有企業存在的“四風”漏洞,態度之堅決,措施之果斷,凸顯中央除頑瘴、克痼疾的堅強決心,被老百姓稱為“大快人心之舉”。

——改革,向市場要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的首場大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且力度空前,國務院重點圍繞投資和生産領域,累計取消下放7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實行“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從推動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企業服務“一張網”,到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一項項改革舉措直指“審批多”、“審批難”頑疾,釋放簡政放權的強烈信號。

藥價、油價、氣價、水價、票價……多年來,一提到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價格問題,政府有苦衷,企業有難處,百姓有吐槽。打破行業壟斷壁壘,實行公開透明的市場化定價,成為這輪改革的重頭戲。國務院抓住有利時間窗口,著力以改革為統領,促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陸續放開電信業務、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等26項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鬆鐵路運價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啟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更加符合市場規律、更加靈敏的價格機制逐漸成形。

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去年以來在放開市場準入方面邁出堅實步伐。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國務院審慎把握、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擴大同業存單發行主體範圍,有序放開金融機構市場準入,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獲准籌建,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滬港通”正式啟動,資本要素的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

——改革,為未來蓄動力。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國爭相調整、適應,抓緊實施必要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實際,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培育和注入新動力,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以問題為導向,中央加快了科技體制改革步伐:針對科技計劃碎片化、科研項目取向聚焦不夠等問題,出臺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針對科技資源配置分散、科研設施重復建設等問題,決定將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針對院士遴選過程中存在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著手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同時,在更大範圍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選擇部分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改革試點……一攬子科技改革方案的提出,必將推動以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為代表的新興生産力崛起,為中國未來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改革,為發展拓空間。

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發展農業面臨的形勢發生新變化,如何通過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用市場機制激活農村生産要素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新的時代命題。

2014年,黨中央啟動了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的改革。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強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部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強調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作為開放型經濟大國和國際經濟體系積極參與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積極作為,更多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引領國際合作方向。

黨中央牢牢抓住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戰略機遇期,確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在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連續打出了組合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總結推廣試點經驗,深化以備案制為主的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出推動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戰略,對未來中國對外開放格局進行頂層設計,不斷培育競爭新優勢。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改革之姿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正衝開一切阻礙發展、束縛活力、抑制創新的藩籬,讓一切財富的源泉涌流,讓一切創新的能力迸發。

夯實基礎、放眼長遠——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清晰地標注著制度現代化的時代命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著眼于推動重點領域立法,通過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關於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關於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完成20年來首次大修,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經修改後正式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定國家紀念日,通過了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關於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制定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路線圖逐漸清晰。

同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加強專題詢問和各項監督工作、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推進人大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

人民政協圍繞加強協商民主制定年度協商計劃,完善雙週協商座談會制度。黨中央制定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繼續重點加強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積極開展人大協商、基層協商、人民團體協商,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商,推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

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

黨中央從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在手上,及時出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為進一步健全決策諮詢制度,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佈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提供了路線圖。

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年來,一項項旨在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的改革措施有序推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在上海等6個省份啟動試點工作,司法體制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在北京、上海、廣東設立知識産權法院,進一步強化知識産權的運用和保護,激發社會創造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為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按照“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要求,在12個中級、基層法院試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制定深化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見等,一批基礎性、制度性措施相繼推出。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開展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進一步規範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實現了“早期收穫”,達到了領導小組提出的“新開門面要站在高起點上”的要求。

——針對“信訪不信法”問題日益凸顯,中央制定《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著手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

一幅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改革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更加凸顯出來。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