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答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6 18:3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歲末年初,醫改這個長"熱"不衰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從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到基本藥物制度出臺,再到2014年大病保險、分級診療等一系列政策的不斷深化突破,最近十餘年間,中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交了一份醫改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答卷,效果怎麼樣呢?且看我們用數據來解讀。

    數據一:基層醫院約10%的收入來自財政投入——強基層,政府"蠻拼的"

    十餘年來,把患者留在基層一直是"醫改"的目標之一。為了留住患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謂下了"血本",一方面不斷提高基層就診的報銷比例和範圍,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基層診療水平。基層始終是重中之重。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將綜合醫院分為中央屬、省屬、地市屬、縣級市屬、縣屬等五級進行統計,從過去十多年統計的醫院各項收入佔比來看,縣屬綜合醫院的總體收入中,財政補助所佔比例始終遙遙領先。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聯教授指出,十餘年來,政府投入更多地向農村、基層傾斜,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每個縣有達標縣醫院的目標基本實現。

    但數據也指示了應該完善的方向。從絕對值上看,中央屬、省屬等大醫院,依然是財政投入的重點所在。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坦承,儘管中央一直提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但財力、物力這些醫療資源配置,在現實中都存在倒置現象。

    "單靠醫保報銷比例等經濟杠桿,難以真正留住患者。"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楊震建議,政府在加快基層醫療機構軟硬體建設後,應當設置就醫門檻,要求患者必須先到基層醫院,實施分級診療。

    在基層"留人"上,江蘇、四川、浙江、青海等地已經率先邁開了步伐。2014年10月,國家衛計委提出,適時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啟動分級診療試點。

    數據二:農村醫生十年增三成——培養健康"守門人"要讓人才"下得去"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12年,農村地區每千人中,執業(助理)醫師數增長近35%。而在就診人次方面,2005年至2013年,作為基層的一、二級醫院,其診療人次總和也超過了全年醫院總診療人次的一半,二級醫院更是一直以來的中流砥柱。

    但數據也顯示了一些問題,三級醫院的診療人次一路高歌猛進,2012年後更是高居首位,如何讓大醫院不再人滿為患,解決"大醫院醫生累死,小醫院醫生餓死"的難題,也是百姓的期盼所在。

    數據也給出了解決的方向。十餘年來,雖然農村醫療健康人才增幅顯著,但對比之下,城市每千人中執業醫師的數量和增幅都遠高於農村。

    為此,國家于2011年啟動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群眾培養健康"守門人"。如今,江蘇、山東等省已基本實現為每個鄉鎮培養1名合格全科醫生。北京等地更確定了按人才自身的層級、能力和其貢獻來確定薪酬的做法,讓醫生不再是"在大醫院就掙得多,在基層就掙得少"。

    數據三:醫療糾紛發生率年均上升二成——醫生人均工作量翻倍,醫患比失調要解決

    黑龍江齊齊哈爾一醫生被患者打死;湖南湘潭縣一産婦手術後死亡,家屬圍攻醫務人員……2014年以來,各地醫患糾紛不斷"刷屏",傷醫極端事件時見報端。十多年來,我國醫療糾紛發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醫院年均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

    醫患關係這個"結"怎麼解,2014年的最大呼聲是拉回法治軌道。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明確指出,任何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為都要依法嚴肅處理。一個月後,最高法、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公佈《關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對毆打醫療人員或故意傷害醫務人員身體等6類涉醫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懲。

    一年來,把醫患糾紛處理納入法治軌道卓有成效。然而,法律只能是最後一道防線。數據透露,問題可能還出在醫患"比例"的總體失衡上。2003年至2013年,每千人中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增加70%以上;可執業(助理)醫師數卻增加不到30%,這意味著醫生的人均工作量增加了約1.33倍。

    這邊患者抱怨:千辛萬苦挂到號,醫生幾句話就把自己打發了;另一邊,醫生們也很委屈:不是對患者不耐心,只是工作強度太大。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近八成的原因是沒有或者極少溝通。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指出,看病不是買東西,醫患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

    數據四:"紅包"禁令年年發——構築醫患信任,讓勞動價值得到合理體現

    "紅包"等灰色收入,不僅影響了醫務界的行風,更是橫亙在醫患信任間的一道屏障。因此,針對"紅包",可謂禁令重重。

    數據顯示,近20年來,有關醫療行風和禁收"紅包"的禁令,平均每年就會出臺一次:早在1988年衛生部公佈施行的《醫德規範》中,就規定了不得以醫謀私;2013年底,國家衛計委與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製定了《加強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2014年,國家衛計委更出臺規定,要求5月1日起,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患者住院24小時內,須由經治醫師和患者溝通簽下不收、不送紅包協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顧晉坦承:勞動得不到合理體現加上人情原因,是紅包盛行的重要原因,也突顯了醫患信任的削弱。

    "有些患者擔心醫生如果不收紅包,就不會盡職盡責地醫治。"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認為,醫療行業的藥品回扣、醫生收紅包現象,也是現有醫療服務定價體制跟不上市場經濟的表現。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還顯示,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也是原因之一。以典型的闌尾炎手術為例,作為對醫生勞務的體現,十餘年來手術費的費用和其在總費用中所佔比值雖然逐年提高,但始終是"小頭",藥費卻佔到了整個手術費用的40%以上。

    如何解決"紅包"禁令落地的問題?各地都在積極探索。2012年,北京市選取試點醫院,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和藥品銷售加成,增設"醫事服務費"。2013年,國務院啟動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其中取消"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

    在回顧進展、細讀數據時,人們看到了可喜的進步,也看到了來自群眾的期盼。這些期盼,恰恰是醫改進入深水區後,需要啃掉的"硬骨頭"。面對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我們希望,大數據給出的現實指向,能幫助理清思路,制定更為合理的政策,從而給出一份更對症下藥的"中國處方"。(記者:高皓亮、周劼人、仇逸、翁曄、孟昭麗、董建國、宓盈婷)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