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模式破解“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難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12 11:1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新華社記者黃小希 胡浩)“有醫生定期檢查身體、幫我注射胰島素,看病和生活都挺方便,感覺自己精神、身體好多了,好像啥毛病都沒有了。”談起入住採取醫養結合模式的北京市大興區虹楓老年護養院的感受,84歲的北京居民李大媽表示滿意。

    李大媽告訴記者,自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身上還有多處骨傷,過去老伴在世時能經常陪著上醫院。“他過世後,我自己老往醫院跑實在太麻煩了,護養院提供的醫療康復服務正好解決了這個難題。”

    對於老年人而言,生病、失能、失智等問題無疑是影響晚年生活質量的“攔路虎”。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表示,我國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很快,65歲以上人口增長的比例更快。從最近的統計數字看,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過青年人的2倍,甚至更多一點。

    順應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醫養結合模式近年來已在不少地方出現。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各地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

    業內人士認為,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為老人持續提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老年人頻繁往返于醫院和養老機構的麻煩,還能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提高醫院床位的週轉率。

    成立於2009年的北京市大興區虹楓老年護養院,是一所專門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記者了解到,這裡的房間按醫院病房設計,配備有醫用床、電視、儲物櫃等,每個房間都有相應的責任醫生、責任護士和責任護理員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服務。

    虹楓老年護養院院長李強介紹説,護養院設有醫務室,診療科目包括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中西醫結合科。護養院的醫生和護士會定期對老人進行身體檢查和日常生活觀察,併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進行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院前搶救及轉院工作。當老人突患疾病或身體不適時,醫生在了解情況和初步檢查後,會及時和家屬溝通,每次治療和用藥前都與家屬聯絡確認。遇到老人突發重病需轉往上級醫院就醫的情況,護養院在積極搶救的同時呼叫120,並通知家屬趕往上級醫院。

    除了通過養老機構申請辦理內設醫療機構的方式實現醫養結合,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展開闔作,也有助於醫療和養老的有機融合。

    北京市首批老年醫院之一的北京市隆福醫院與北京匯晨養老機構在去年年底共同試水醫養融合。東城區匯晨老年公寓是一座四層小樓,一樓是隆福醫院的北苑院區,設有內科、康復科、中醫科等多個診室,隆福醫院派出23位醫生、護士長期在此為老人服務;樓上就是老年公寓,可以容納200位老人安居於此。

    “醫養融合是將康復醫療和生活照料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既包括養老機構傳統的生活護理服務、精神心理服務、老年文化服務,也融合了醫療康復服務。”北京市隆福醫院院長盧艷麗認為,醫養融合將是未來社會應對老齡化、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方向之一。

    一些專家建議,推動醫養結合發展,要落實好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政府購買、商業保險等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辦養老護理機構、提供養老服務産品,同時要鼓勵醫護院校開設醫養結合型老年護理專業,大力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

    在馬曉偉看來,醫療與養老結合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以社區、家庭為主,康復、醫療、保險服務配合,政府倡導,社會參與,多方投資,解決醫療保險的問題。同時,還要發展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在談及護養院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李強表示,將探索成立小型派出機構或團隊進駐社區,讓老年人不必離開家就能享受醫養結合服務,子女也可以在“一碗湯”的距離內更好地盡孝。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