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14日電(記者 涂洪長)從“溫飽難、行路難”的貧困村到“百姓富、生態美”的旅遊小康村,閩東赤溪畬族村30年來的滄桑變化,是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團結奮進、擺脫貧困的一個縮影。 從數量上看,畬族群眾不到赤溪村總人口的一半,而整個閩東地區畬族人口比例也在7%以下。無論人口多少,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推動落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脫貧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 扶貧先要扶志。面對貧困,需要轉變思想觀念,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赤溪的良好發展就在於當地幹部群眾堅持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凝聚起了發展共識,激發出了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堅實積累、自我發展、共同致富的擺脫貧困之路。 赤溪村30年的扶貧開發之路,經歷了從送錢送物的救助性扶貧、整村搬遷換地發展和旅遊産業發展帶動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因為沒有解決好“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的問題而收效緩慢。這就説明,貧困地區要拔掉窮根,不僅要在政策、項目、資金上給予傾斜,更要在産業扶持、基礎配套、條件改善、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並舉,輸血幫扶與造血強身相結合。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是莊嚴承諾,更是嘹亮號角。期待各地能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恒心毅力,創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啃下少數民族脫貧致富這塊硬骨頭。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