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不再提4%“紅線”:不是教育要“差錢”
而是錢要花在刀刃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0 22:0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韓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4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超過4%。不少代表委員在對此肯定的同時,也擔憂隨著新預算法的實施,教育等領域投入取消“法定支出”紅線後,教育支出佔比會降低、會再度陷入“差錢”境地。 

今年是修改後的預算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這部被稱為“經濟憲法”的法規有一處修改頗引人注意:該法案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重點支出一般不同財政收支增幅挂鉤的要求,刪除了以前預算審查和執行中涉及法定支出的規定。記者梳理髮現,其中就包括不再提教育財政性投入要佔GDP4%的“慣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清理規範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産總值挂鉤事項,一般不採取挂鉤方式。”但同時強調,對於國家確定的重點支出應當在統籌兼顧的原則下,“優先安排”。

記者了解到,與財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鉤的重點支出涉及7類、15項規定。其中,由相關法律規定的支出挂鉤機制包括教育、科技、農業3個領域,由國家中長期規劃和中央政策性文件規定的挂鉤機制包括文化、醫療衛生、社保、計劃生育等4個領域。

以2012年數據為例,全國各地僅財政安排的教育、科技、農業、文化、醫療衛生、社保、計生七項帶有支出紅線的重點支出,就佔到了全國財政支出的48%。

我國為何要清理規範教育、科技、農業、文化、醫療衛生、社保、計生等重點領域的支出挂鉤事項?如果取消教育財政性投入佔GDP4%的“法定紅線”,是否意味著未來教育投入力度會減少?

取消教育投入4%的支出挂鉤,絕對不意味著教育投入會減少,而是在保障教育投入總量的同時,實行“差異化”政策,也就是在投入上不再做“錦上添花”,要多做“雪中送炭”,教育基礎好、財政實力強的地方可能少投點,經濟實力弱的不發達地區、貧困地區多給一點、甚至會給很多。

據了解,指出挂鉤機制是我國在以前財政收入水平較低時確保重點支出的一種法定支出機制。這一機制在特定發展階段為我國教育、農業、科技、文化等重點領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不可避免導致了財政支出結構固化僵化。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這種挂鉤機制肢解了各級政府預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統籌安排財力的難度,而且不符合社會事業發展規律,容易引發攀比,部分領域甚至出現財政投入與事業發展“兩張皮”“錢等項目”“敞口花錢”等問題。

對於擔心未來教育支出是否會減少,樓繼偉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脫鉤不意味著減少,而是為了把錢花得更有效。在現階段,教育仍是重點支出。在財政收支矛盾緊張的情況下,未來教育投入重點不是差不差錢的問題,而是能否把錢統籌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花得更有效、更公平。

專家指出,目前還不能説我國已經取消了這些支出紅線,只是不再提和強調。因為新預算法雖然實施了,但真正規定這些支出比例的法律法規還需要依照新預算法規定進行修改。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與預算法配套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清理工作,教育投入佔GDP4%的紅線最終命運如何,要視下一步教育法的修訂而定。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