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打造“第一動力”需答好“三道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2 21:1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陳夢陽、何欣榮、李延霞、岳德亮)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代表委員認為,當前,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使創新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急需答好“三道題”。

抓住“人”這個關鍵:讓創新人才既有“面子”也有“裏子”

全國人大代表、瀋陽鼓風機集團齒輪壓縮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強曾是一名普通工人,他加工的大型裝備零部件精度常常比設計要求和人們預期的更好,被譽為“徐強精度”。

“徐強精度”不僅為企業帶來巨大價值,也使他成為聞名全國的勞模,實現了個人價值。

“人是創新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李斌感觸地説,“再好的設計,也要通過技術工人的雙手才能形成生産力,一些企業只盯著眼前利益,不注意培養勞動者創新積極性,是一種短視行為。”

“過去我們那麼困難時,發奮圖強能攻克技術難關,現在最重要的是把人的幹勁和創新熱情激發起來,這個動力比什麼都大。”他建議,應該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鼓勵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

如何激發人的創新活力?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眾汽車工人技術專家徐小平認為,不能只給科技人員榮譽的“面子”,而不給他們收入增加的“裏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科技人才從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許勤看來,創新人才培養應從青少年抓起。要為有志於創新的青少年提供“折騰的空間”和“得瑟的舞臺”,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到教育各方面。

抓住企業這個“主體”:讓企業既“敢”創新又“會”創新

雖然當前經濟面對較大下行壓力,但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訂單卻做不完。20多年來,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已經有近500項專利,除了自身有5個研究所,還與大學合作進行研發。目前,公司進入了科技創新成果的爆發期,不斷有新産品投入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長唐一林認為,如果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上不來,産業結構調整就是一句空話,發展也沒有後勁。

“目前,許多企業還存在創新動力不足、效率不高和效果不好的問題,必須使企業一方面高度重視創新,一方面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解決會創新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認為。

當前,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現代物流服務,讓以前對許多人來説遙不可及的“創業夢”成為現實。在阿裏雲平臺上創業的群體中,80後已成為絕對主力,特別是在遊戲、移動等與雲計算結合緊密的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草根創新者雖然滿懷熱情,卻面臨資金少、開拓市場能力不強、管理經驗欠缺等種種“先天不足”。要對症下藥,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形成全面支持草根創新的濃厚氛圍,讓草根創新遍地開花。

代表委員們還建議,對那些研發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要在考核機制、成本核算、風險容忍以及稅收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讓它們敢於、樂於、善於創新。

抓住制度這個“保障”:政府既要“捋順”政策也要“清障”

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剛剛出臺了《關於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今後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不再需要審批,轉化收入全歸單位,並對發明人實施收入或股權獎勵。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看來,這個政策非常必要,“政府就是要負責創新環境的營造,把各種政策捋順,把制約創新的障礙移除,讓企業、科研機構和個人能盡情發揮,創新的空間才會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在創新制度建設方面還有不足。科技部部長萬鋼坦承,現行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出現了缺乏頂層設計、統籌協調不夠、資助方式不完善等問題。中央財政的各類科技計劃約由近40個部門管理,有近百個計劃渠道,客觀上的分散造成了重復和封閉,影響了效率,資源碎片化的問題突出。

代表委員們認為,打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營造鼓勵萬眾創新的氛圍,是各級政府的要務。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認為,政府要變成制度的供給者,在科技規劃、戰略和政策制定、平臺打造、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作用,解決科技創新中的市場失靈問題。科技部門則要當好科技創新服務的“店小二”,把各種創新要素聚集到“店”裏,讓人才心情舒暢,有使不完的勁去搞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蔣定之認為,創新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內容,是生産關係的創新,要把打破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作為重中之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部副部長王軍説,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不能衝在前面,但要為企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鼓勵創新,允許失敗。要有針對性地為一些創新失敗承擔必要的成本,起到緩釋創新風險的作用”。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