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從簡政放權、創新驅動到扶持小微企業,再到設立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國家層面促進“雙創”的舉措,正不斷改善著創業創新的土壤。
簡政放權讓創業創新“零門檻”
上海,崇明聚銀莊園度假村,總經理沈國興正在籌劃把註冊在開發區的公司遷回農村宅基地,“過去由於政策限制只能註冊為個體戶,也沒辦法直接給員工交社保,只能繞道開發區再註冊一個公司。”一項關於企業住所登記管理的新政,從多角度降低企業住所登記要求,令他得償所願。
同樣是在上海,過去要變更股東,親益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宗繼需要花上半個月時間,而一項放鬆企業自主經營管制的新政實施後,“僅憑兩張股東身份證,5分鐘就辦完提交手續。”
更具深遠影響的是3月1日起實施的工商註冊登記改革新政。在民營經濟十分活躍的浙江,新政實施後僅20天,新設各類市場主體就達5萬餘戶,同比增長25%,創業主體數量直線上升。
而全國範圍,29個省(區、市)開展推進“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試點,證照申辦時間由平均15至20個工作日縮短到4個工作日,企業需提交的前置審批文件較改革前減少85%。
對於創新型企業最為看重的人才,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已分批取消211項職業資格,加大資格認證清理規範力度,打掉一批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攔路虎”,減輕用人單位和人才負擔,激發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活力。
統計顯示,2013年以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8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各地、各部門紛紛簡化辦事程序,縮短辦理期限,為創新創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
市場運作讓“新經濟”活力迸發
在上海張江創業孵化中心,提供企業雲服務的TEAMBITION公司,最近一年多來業務收入增長近30倍,客戶不乏中石油、中石化、新東方等知名企業。
創建初期步履維艱,很關鍵一步是獲得一筆450萬元的風險投資。投資方戈壁盈智基金負責人朱璘告訴記者,規模3.5億元的盈智基金,主要發掘和投資互聯網、智慧硬體、生活服務等新興領域具有高成長前景的初創型企業。
並不廣為人知的是,戈壁盈智基金中“潛伏”著市場化運作的國家資金。據朱璘介紹,國家層面的引導性基金投入5000萬元,加上上海政府層面投入資金,國有資金佔到約40%。
戈壁盈智只是國家引導基金投入的數百家創投機構之一。記者走訪發現,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2007年2月出臺的一項意見,決定拿出部分國家産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試行創業風險投資。截至去年末,陸續投出資金已逾百億元。
這些資金用在何處?據了解,僅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受託參股的基金累計投資項目達425個,投資合計83.3億元,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90%投向國家戰略新興産業。
市場化運作開始顯效,相當一批具有高新技術和市場前景的創新創業項目得到扶持發展。國投受託參股基金之一的上海千驥創投,已累計投資11個項目,平均增值達到三倍以上,其中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初創期投入3000萬元,僅僅幾年時間市場估值已達10億元。
創業創新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正在促使新經濟活力迸發。一位創投人説,這將開創新的時代,更多有前景的項目將經由優勝劣汰脫穎而出,“公平的環境、市場化的機制就像一片豐沃的土壤,有了好的土壤,根本無需擔心長不出參天大樹”。
創新服務讓創業之路更通暢
創業創新之路並非都是一帆風順。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唐飛虎深有體會:“沒錢的時候幾個人一頓合吃兩袋方便麵,日子過得很艱難。”但是,國家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不斷加碼,整個社會創業創新環境逐步形成,給了他們堅持的勇氣和信心。
一個多月前,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出爐,這份“雙創”頂層設計文件,從“簡”字入手激活市場,從“錢”字入手保障資金,從“機制”入手打造制度環境,對創業創新進行全方位政策佈局。
各地、各部門支持創業創新的創新式服務不斷。在福建,政府設立1億元福建省創業創新天使投資基金,通過購買服務、績效獎勵等方式,為創業者和創新企業提供儀器設備共享、檢驗檢測、知識産權、數據分析、法律諮詢、創業培訓等服務。
在廣東,政府部門打造以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為中心的創業創新生態圈,提出到2015年底,廣東省組建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50家,挂網創業創新項目5000個。
一些地方園區平臺也發揮著促進“雙創”的重要作用,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不斷涌現。科技部數據顯示,全國科技孵化器數量已超1600家,在孵企業8萬餘家。
“在促進‘雙創’過程中,政府要勇於自我革命。”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説,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同時,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多的是要做好公共服務、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這兩個結合起來才能使得中國經濟轉型更加順利。(參與采寫記者 華曄迪、徐博、周琳、王凱蕾、屈淩燕、劉姝君)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