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品質革命”引領“中國製造”邁向“精品製造”

2016-05-30 19: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記者 張辛欣)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部署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業內專家認為,此次意見出臺,將推動“中國製造”進行一場“品質革命”,以品質倒逼産業轉型,更好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推進“中國製造”加快走向“精品製造”。

如果説在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産品上仍不具備充分的優勢,那麼近年來,大批中國遊客去國外搶購智慧馬桶蓋、電飯煲等日用品,再次讓“中國製造”陷入尷尬境地。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遊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於購物,購買的商品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

是國內産品多樣性不夠,還是生産技術不過硬?工信部資料顯示,我國已形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産業配套能力。在聯合國公佈的500余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有220多種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關鍵核心技術,哪怕是産品質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與世界製造強國有明顯差距。一方面是産品難以滿足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産業存在著大量同質化和産能過剩。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説,目前,我國消費需求正經歷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提升、從有形産品需求向服務消費需求、從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消費轉變。未來的消費潛力植根于消費結構調整和升級上。無論是促進海外消費回流,開拓潛在市場,還是推進産業轉型升級,都要求“中國製造”提升品質、豐富品種、樹立品牌,改掉産品質量和性能欠佳的“硬傷”。

推進“品質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心’首先體現在對品質的專注,對質量的‘吹毛求疵’。”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説,一些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以犧牲質量降低成本而追求利潤最大化,表面上看是“佔了便宜”,終將喪失消費者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自掘墳墓。

堅持對技術和質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到最精,才會賦予産品長久的生命力。

在服裝業不少企業轉向資本運作的時候,國內女裝品牌ICICLE之禾卻依舊堅持一件事——把衣服做好。堅持研製最舒適親膚的面料,堅持設計最貼合體型的服裝。“專注産品本身顧客不一定看得見,但之禾看得見,時間也看得見。”ICICLE之禾創始人葉壽增告訴記者,儘管業態不斷更迭,他對做好産品的堅持仍不改。不久前,之禾在巴黎建立研發設計中心,聘請來自世界頂級品牌的版師、設計師等,為國內市場設計並推出新産品。

質量是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意見提出,到2020年,消費品品質明顯提升,中高端消費品比重增加,品牌附加值、市場影響力和消費者認可度不斷提高。消費品質量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體系逐步與國際接軌。

工信部部長苗圩説,工信部正在抓緊組織實施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加快國內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並軌,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倒逼企業提升産品質量。

推進“品質革命”,突破點在不斷創新。業內專家指出,當前,企業面臨經營環境魚龍混雜等問題,難以將重心放在産品研發上。商業終端成本高、惡性競爭激烈等,使得不少企業只顧“低頭賺錢”,忽視價值創造。

“從市場著手,在産品開發、外觀設計、産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強創新,豐富和細化消費品種類,方能鎖定‘有效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陳大鵬説。

對此,意見提出提高創意設計水平,增加中高端消費品供給等。到2020年,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重點消費品行業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互聯網+”協同製造取得積極進展。大中型企業研發強度年均增長10%以上。

推進“品質革命”,最終要打造品牌效應。

目前,我國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貼牌産品。品牌缺失導致中國企業只能處在全球産業鏈低端,辛辛苦苦“為人做嫁衣”。“中國製造”必須要有自己的名牌,去搶佔未來市場和産業競爭制高點。

苗圩表示,工信部將鼓勵企業在“創品牌”上做足文章,實施品牌戰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名牌産品,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