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多領域“放管服”改革提速 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2016-08-12 08:29 來源: 中國網財經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2016年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提出了三大方向15項任務。在工作要點的指導下,近三個月以來,投資、外貿、工商和科技等多個領域“放管服”改革明顯提速,一系列簡政放權、監管創新、優化政府服務的措施相繼公佈。

“放”的重點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管”的方向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服”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辦事效率。多個領域“放管服”的協調推進,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成長壯大提供支撐。

近期,中國多個領域“放管服”改革提速,協調推進 中國網財經製圖

投資“放管服”:不斷簡化行政審批、打破“玻璃門”

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今年以來,在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企業投資意願下降,那些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尚可接受的制度成本,如今成了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致使民間投資持續放緩。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16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要點》等文件的指導下,有關部門、有關地區迅速行動起來,找準“病因”,對症下藥。

國家發改委7月28日印發的《各地促進民間投資典型經驗和做法》顯示,福建、遼寧、湖北、江蘇等地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出“限時辦結”、“一門辦、一章結”等規定、大力縮短行政審批時間,促進民間投資項目落地;江西省支持民間投資進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全省所有燃氣企業和50%的供水企業項目採取特許經營方式,實現市場化運作,等等。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在8月3日發佈的《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一文中建議,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落實好大幅放寬民間投資進入電力、電信、交通、油氣、市政公用、養老、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市場準入政策。規範完善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進一步簡化環節、優化流程。加快清理規範報建審批事項,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提速。

外貿“放管服”:手續更簡便、通關更順暢

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出口方面出現了向好態勢、連續五個月同比正增長,但國際市場需求仍然不振,我國外貿還沒有真正走出低谷。因此,為了促進對外貿易持續回暖向好,降低出口企業的負擔、簡化手續、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6月1日,由海關總署推動的“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已經在上海啟動試點,試點內容包括在上海建立海關總署風險防控中心(上海)和海關總署稅收徵管中心(上海),前者對試點範圍內進出口貨物統一實施安全準入準出風險分析、監控和處置;後者按商品和行業分類對貨物歸類、價格、原産地等涉稅要素,實行專業化、集約化、智慧化的批量審核。“兩個中心”由海關總署直接管理,有關風險布控參數由海關總署統一實施,指令直達業務現場一線,實現統一執法。

“全國通關一體化”全面實現後,企業可以任意選取一個海關進行申報,並自報、自繳稅款,通過海關的安全準入風險排查後,貨物即可在口岸放行,海關在放行後實施報關單批量審核、後續稽核查等。企業申報將更自由、手續更簡便、通關更順暢,無需再辦理轉關運輸,貨物口岸放行速度將大幅提高,企業通關費用將下降更多。

7月份,國家稅務總局修訂了《出口退(免)稅企業分類管理辦法》,並自9月1日起正式實施。修訂後的辦法對出口企業的分類認定標準進一步細化、明確,提高管理效率、加快退稅進度,能夠使出口退稅更好地發揮對外貿的促進作用。

工商“放管服”:五證合一、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更需要以改革來拓展更多就業空間。因此,我國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擴大各類市場主體總量,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並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783.8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13.2%,平均每天新登記超過4萬戶。

今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在全面實施企業“三證合一”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從10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推行“五證合一”。

我國在去年10月開始實施“三證合一”,即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合而為一,企業從原來需要跑三個部門、提交三次材料,變為只需要提交一次材料,大大提高了企業註冊的便利化程度。而現在,我國將在“三證合一”的基礎上整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實現“五證合一”,進一步降低新市場主體準入的制度性成本。

在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時,有關部門也在大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簡政放權絕不是一放了之,該管的事必須管住管好。同時要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率。

目前,我國商事制度中的事中事後監管主要體現在企業信用監管機制。上半年,全國已公示2015年度年報企業 1816.6萬戶,年報公示率88.3%。全國累計有企業公示了1580.1萬條即時信息。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累計訪問量達185億人次,累計查詢量78.5億人次,全國平均每天有4000萬人次登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進行查詢。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累計向其他部門提供數據35億條,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賴”擔任公司各類職務共計4.2萬人次,企業信用約束作用逐步顯現。

科技“放管服”: “鬆綁+激勵”、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具有引領作用。我國已經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8月8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正式印發,為未來五年我國的科技創新描繪了宏偉藍圖。可以預見,我國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因此科技領域的“放管服”也相應提速。

7月底,《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意見》進一步簡政放權,在改進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給科研人員“鬆綁+激勵”的政策措施。例如簡化預算編制科目,下放調劑權限;加大對科研人員激勵力度,項目承擔單位可以在核定的間接費用比例範圍內科學合理地安排績效支出;重申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科研項目實施期間,年度剩餘資金可以結轉下年繼續使用,等等。

《意見》同時要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寓管理于服務之中。這些措施都將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營造良好環境。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相關部門提出了多種市場化的激勵措施。7月20日,國家糧食局發佈了《關於大力促進糧食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提出了糧食行業科研單位可以自主決定多種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對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定價,鼓勵糧食行業科技人員到企業兼任技術職務、經單位同意可以離崗創業等等。

8月10日,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也提出,鼓勵科研人員到種子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鼓勵採用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種業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給予成果完成人和轉化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支出,計入當年本單位工資總額,但不受當年本單位工資總額限制,不納入本單位工資總額基數等等。(記者 李春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