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關鍵領域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2016-09-18 09:06 來源: 廣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切期盼中,全區科技創新發展大會即將召開,這是我區科技創新發展征途中的一大喜事。

“十二五”期間,廣西科技事業快馬加鞭、蓬勃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支撐點。2016年,是全面落實重大科技改革的關鍵之年,更是科技創新為“十三五”續寫宏篇的開局之年。近期,本報對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的創新性舉措,對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營造創新環境、培養創新人才的經驗做法進行深入採訪、挖掘,從今日起開設“創新八桂 澎湃動力”專欄,推出創新驅動發展成就系列報道,展示廣西創新驅動風采,推動廣西經濟之舟揚帆遠航。

打造廣西經濟升級版,創新驅動首當其衝。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唯有改革。

十八大以來,我區科技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以問題為導向,簡政放權、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齊頭並進,著力打破制約創新活力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一系列新舉措、新探索,為發展不斷開拓新空間。

動真格 破瓶頸

項目計劃重復、人才培養困難、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在科技界,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如何改革?這是擺在自治區科技部門面前的第一道難題。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曾多次指出,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創新動力活力不足,仍是當前制約我區加快發展的最大短板之一。必須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提高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只有動真格突破關鍵領域改革“瓶頸”,紮實搞好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才能真正引領八桂大地上的創新熱潮。

經驗不足怎麼辦?引進來,走出去,虛心學習、大膽借鑒外省科技改革的先進理念和經驗。自治區科技廳組團到北京、浙江等省市取經,一次次深入的調研,一場場熱烈的座談,不僅傳遞了廣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和信心,也收穫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肯、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累積的是創新能量,沉澱的是改革動力。十八大以來,我區出臺近20個涉及科技改革創新的政策文件,圍繞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科技體制改革進行系統部署。

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資源碎片化和科技項目聚集不夠的問題,我區出臺《深化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計劃和科技項目管理改革的實施方案》,調整優化各部門管理的各類科技計劃,形成新的5大類科技計劃體系,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決策、依託專業機構管理、專家委員會諮詢、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統一運行的科技計劃與科技項目管理新機制。

政府“往後退一步,往高站一層”。這是一次重大變革——政府不再管理科技項目和資金分配,而是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這一做法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建立公開統一的自治區科技管理平臺,改變政府部門在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狀,打破科研工作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枷鎖,集中財力辦大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方便社會監督,杜絕腐敗。”談及關鍵領域科技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自治區科技廳廳長曹坤華信心滿懷。

重轉化 保暢通

科技創新要轉換成發展動力,就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和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這放在以前不敢想象。”今年年中,廣西林科院的陳代喜教授及杉木團隊如願以償拿到了他們科研成果轉化受益的獎勵。儘管只是區區幾十萬元,卻讓教授們頗感欣喜,也感受到了政府破冰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心。

為了讓科研人員安心科研,提振活力,2015年林科院成立成果轉化中心,根據國家及自治區的相關規定,修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全面推進成果轉化工作。

近兩年來,該院充分利用現有科研成果及人才優勢,進一步拓展與區內外科研院所、林場、公司(企業)的交流合作,建設院外林木種苗示範基地、合作建設示範林等,向社會推廣實用技術6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科技進步與成果轉化相輔相成,既打通了産權轉化的關節,又提升了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2015年廣西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37項,首次實現一年內囊括自治區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科研人員喜稱“大滿貫”。

這,只是我區科技成果轉化領域改革的一個縮影。

一邊是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束之高閣,另一邊是企業如饑似渴到處尋找新技術,如何破題?

為此,自治區科技廳、財政廳出臺《關於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暫行規定》,下放管理權限,明確了科研機構、高校的科技成果處置權,規定研發團隊和完成人可獲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所得70%-99%的獎勵。這一舉措,釋放了科研院所、高校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的活力,激勵著更多科研人員開展創新創業。

“科研人員可以享受改革紅利了,政策明確規定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廣西農科院育種專家文仁來説,有了政策撐腰,等於為科技成果轉化開了綠燈,將促使一大批“躺在抽屜裏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場懷抱。

大手筆 育英才

決定創新的最重要因素是科技人才。誰佔據人才資源高地,誰就佔據創新的制高點。

對入選院士後備培養人選的,培養期內每年安排不少於100萬元科研經費;培養並産生院士單位,給予2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鼓勵和引導院士後備培養人選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選題,積極開展創新性研究……今年8月初,我區出臺《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在未來5年內培養20名左右的院士後備人選的目標,力爭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在國內得到廣泛認可的學術帶頭人。

這是我區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的又一大手筆。

近年來,自治區出臺多項相關人才激勵政策。從確立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到開展“八桂學者”考核、選聘工作,新建10家院士工作站,再到組織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科技園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等科技人才專項,強化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支持,鼓勵青年人才參加各類科技計劃等,靈活的引才和人才培養機制,換來我區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日漸壯大,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不斷釋放。

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還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區圍繞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大力簡政放權,科技行政許可事項減少至3項,“科技計劃項目審批”等辦結時限縮減一半,清理涉企收費……用權力“減法”換取創新“乘法”,企業創新勁頭更足。有數據為證,2012年以來,廣西發明專利受理量、授權量和擁有量增長率等3項主要指標連續4年穩居全國前列。(記者 李新雄、梁瑩)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