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政府當“翻譯” 助力“驚險一躍”

2016-10-14 08:35 來源: 解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只要穿上一件“神奇外衣”,玻璃幕墻、辦公桌桌面甚至是手提包、茶杯就可以發電。這項技術名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室內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不久前,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嘉定區徐行鎮政府和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簽約,達成整體轉讓“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成套技術的協議,轉讓費1億元,刷新了嘉定區自主創新“紙變錢”新高。

“科創成果産業化很不容易,多因素環環相扣、綜合作用,才能實現飛躍。最後的成果變利潤環節,更是驚險的一躍,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在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看來,科創成果要“瓜熟蒂落”成功轉讓,離不開地區政府在關鍵環節上的助推,這是嘉定作為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重要任務。“嘉定正通過深化院地合作,努力把自主創新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轉化成品牌産品、企業利潤,轉化成地區綜合競爭力。”

劃撥土地,為産業化提供空間支持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自2006年起就和一家日企成立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項目聯合實驗室,2010年小面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不過,産品變商品、成果變利潤之路充滿艱辛坎坷:2011年,這家日企合作夥伴退出了項目的合作研發,這給上海硅酸鹽所帶來很大壓力。

“最困難的時候,我曾將‘失敗沒有羞愧,羞愧的是不堅持’的標語貼在實驗室墻壁上,以此鼓勵大家。”中科院原副院長、上海硅酸鹽所研究員施爾畏告訴記者。

寫論文搞科研,往往只要有一間實驗室就夠了;但要讓科創成果産業化,需要更多的空間。嘉定從2007年起就通過各種渠道籌措了靠近軌道交通的2000多畝土地,並通過科研用地的方式進行劃撥,今年還在土地供應已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在菊園新區、徐行鎮西部和嘉定工業區部分區域,全新規劃了近20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核心功能區,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就在區域內。目前,上海硅酸鹽所還在嘉定建成了20千瓦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光伏建築一體化幕墻示範工程,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示範應用工程,更多的示範工程也正在規劃中。

為院所企業牽線,做好精準“翻譯”

院所要實現成果變利潤的“驚險一躍”,沒有産業化空間不行,和企業打不了交道更不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項目能和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成功合作,同樣離不開政府的牽線搭橋。

“科研人員埋頭實驗室,不知道科技成果怎麼和市場對接;企業在實際生産中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向專家求助。”嘉定區科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多年與科研院所打交道過程中,嘉定區意識到了搭建院所與企業“翻譯”平臺的重要性。

為做好精準“翻譯”工作,嘉定探索建立綜合性、平臺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今年7月,嘉定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建設了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嘉定産業基地。基地建成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引進市場團隊,一方面對科研院所的成果進行市場化評估和挖掘,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手段形成集初期孵化培育、先期投資、後期服務為一體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截至今年8月底,産業基地引進逾百家企業落地,註冊資金過5億元,十余個項目入住園區,促成了包括上海硅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項目在內的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與産業化落地。

在做“翻譯”的過程中,嘉定還嘗試借助市場力量,一批科研院所通過第三方平臺,將技術服務打造成挂在網上的商品。科技仲介“牽翼網”今年落戶嘉定後,已有10家區內企業在其網上成功下單,包括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在內,已有20家在嘉定的科研機構通過“牽翼網”提供技術服務。

打造工作閉環,培育科研“特種部隊”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埋頭苦幹,成果卻往往被束之高閣。近年來,嘉定通過一系列政策導向和扶持,培育越來越多面向市場、走下封閉式研究“高冷神壇”的科研“特種部隊”,讓更多科研工作換來真金白銀。

在“錢—紙—錢”的創新生態圈中,嘉定區根據區域實際,重點為“紙變錢”提供更多支持。“嘉定立足於科技創新資源富集、産業化空間廣闊、産業鏈配套完善的比較優勢,打通了‘專項規劃引導—院所創新突破—企業轉化應用—特色園區承載—産業基金支撐—創新人才驅動—政府精準服務’的自主創新産業化工作閉環。”

在“閉環”的每個環節,嘉定都給予有力支持和推動。項目需要技術升級和相關設備改造怎麼辦?嘉定設立了規模為100億元的新興産業投資基金、30億元的科技創新創業發展基金、20億元的上海硅材料産業基金等,為“找錢”的項目提供支撐。科研成果想進行進一步技術開發、測試怎麼辦?嘉定引導區域內的企業與駐區高校院所聯合開展項目研發,目前駐區高校、科研院所106個研發平臺已經向社會開放69個。院所怎樣找到和企業對接的市場化平臺?“嘉定科博會”已形成品牌,在每年的科博會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就産學研用合作進行廣泛溝通。

在嘉定區政府對於科技成果産業化的多方面扶持和引導下,院所的體制機制也實現了突破。上海硅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岩表示,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項目組成員的考核不再“以發表論文論英雄”,項目組成員即使多年不發表論文,也不影響職務晉陞、績效考核。該項目還創新定制了“兩個50%”獎金分配製度:兼顧十年來所有參與研發的科研人員,將不低於50%的凈收益所得以現金形式獎勵給整個研發團隊;在獎金分配上向符合條件的離崗創業科研人員傾斜,這部分人員獎金不低於總獎金額度的50%。“在嘉定,我們能大膽實踐符合産業化要求的評價方法,提高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讓團隊成長為善於實現‘紙變錢’飛躍的‘特種部隊’。”

如今,院地深入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嘉定産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強大推手。目前,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的企業已達到170余家,年産值超過30億元。 (記者 茅冠雋 徐敏)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