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稅收改革“組合拳”帶來什麼

2016-10-20 15:3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隨著各項改革遞次落地,納稅人辦稅負擔有效減輕。殷剛 攝/光明圖片

【界面】

“營改增”是深化財稅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信號源”。自2015年11月《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近一年以來,稅收政策“組合拳”頻頻亮相,稅改紅利初步顯現。其中,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作為落實《方案》的“助推器”,通過深化國地稅合作、簡政放權,加速稅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1.“營改增”:新模式 新挑戰

【數據】

今年1~8月份,河南國稅系統順利推進“營改增”試點任務,打通企業抵扣鏈條,助力産業結構升級,確認接收納稅人32.32萬戶,所有增值稅納稅人實現凈減稅31.11億元。

“由於增值稅具有“環環抵扣、增值徵稅”優勢,避免了營業稅狀態下重復徵稅的弊端,成為當前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舉措。”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司長楊益民介紹,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1~7月“營改增”整體減稅已達2107億元。

“全面實施‘營改增’,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規模最大的稅制改革,意味著長達幾十年的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000多萬戶納稅人需學習新的稅收制度與辦稅流程。”河南省國稅局局長孫榮洲説,這對稅務部門的管理服務方式、稅務幹部的工作負荷和納稅人的適應能力都帶來了嚴峻考驗。

“‘營改增’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繳納方式,國稅、地稅部門的徵管模式也隨之重構。”北京市密雲區地稅局局長姜學東表示,“營改增”後地稅部門肩負其他稅種的徵收和管理責任並未減輕,但有效的“以票控稅”手段卻失去功效,地稅部門很難實現源頭控管,給收入預測增加了難度。

此外,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地稅局管戶大幅下降,國稅局管戶大幅上升,辦稅服務和稅源管理資源存在“地稅吃不飽”“國稅受不了”的情況。

“這次‘營改增’試點的納稅人從沒有接觸過增值稅,對增值稅的制度設計、開票流程及申報流程等都不了解,對新稅制在短期內還難以適應。”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夏友富認為,“營改增”後,納稅人不僅需要在辦稅上適應新稅制,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企業的生産經營方式和財務會計核算對接新稅制。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認為,加快推進以“營改增”為重點的稅制改革,開啟了解決國稅、地稅之間徵管職責交叉以及部分稅費徵管職責不清問題的進程,“隨著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分享比例合理調整和地方稅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工作將會更加順暢。”

2.徵管改革:打破壁壘 疏通“痛點”

【數據】

今年以來,面對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資源稅改革和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國家稅務總局對國地稅合作規範不斷進行升級完善。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司長鄧勇介紹,目前國地稅合作事項總數已經達到51個,全國新增聯合辦稅服務廳近2000余個,總數超過7000個,聯合辦稅窗口累計超過3.5萬個。

“稅收徵管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方案》第一項改革任務就是要求合理劃分國稅、地稅徵管職責,而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工作的過程,正是落實深改方案思路,推進國地稅服務深度融合、執法適度整合和信息高度聚合的過程。

“營改增”工作千頭萬緒,很多問題需要國地稅雙方及時溝通解決。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的國稅、地稅部門共建“營改增”工作領導小組,共同研究方案,明確試點納稅人信息交接、登記申報、發票管理等事項,保證了“營改增”工作平穩有序。各地國稅地稅部門通過探索建設“全能型一窗式”服務窗口,解決納稅人辦稅“多頭跑”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家稅務總局除7項稅務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保留外,80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已全部清理完畢。“‘營改增’與簡政放權同為推動稅收徵管體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青認為,“營改增”重在減輕稅負負擔,簡政放權重在減輕辦稅負擔,在“營改增”中推進簡政放權為納稅人帶來了經營與辦稅成本的“雙降”。

“貫徹《方案》進程中,合理解決中央和地方增值稅收入分成比例,充分調動起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順利推進‘營改增’的基本經驗。”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從長遠和大局出發,促進稅收發揮好籌集財政收入和調控經濟、調節分配的職能作用。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更加凸顯。

“下一步,在深入推進稅收徵管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收入關係的過程中,要細化落實好《國務院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大力推進中央層面改革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推進省以下相關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湯繼強説。

3.優化稅制:促進“雙去” 助推轉型

【數據】

自2016年7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數據顯示,作為資源稅全面改革後的首個徵期,8月份全國129個改革稅目的資源稅收入20.65億元,和改革前政策相比,總體減負5.54億元。

“全面構建從價計徵機制是本次改革的核心,從價計徵代表了資源稅費制度改革的方向。”國家稅務總局財産和行為稅司司長蔡自力説,稅務部門加快實施煤炭、稀土、鎢、鉬等品目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實現了資源稅收入與資源價格挂鉤。在資源價格上漲時可以自動增加收入,抑制相關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過熱”,對“去産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全國唯一的水資源稅改革試點省份,河北省于7月1日起實施水資源稅改革試點。首個徵期,河北水資源稅收入1.22億元,計稅取水量為1.34億立方米,水資源稅抑制地下水超採的調控作用初步顯現。“水資源稅制度的構建,‘倒逼’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企業的轉型升級。”河北省國稅局局長王滿平説。

去年以來,國務院不斷加大促進房地産業發展的稅收扶持力度,在2015年將二手房營業稅免徵期限由5年放寬為2年的基礎上,今年初開始執行房地産契稅新政,普遍降低房屋買賣契稅稅率。“上半年,雲南僅契稅減免近2.9億元、房産稅減免8254萬元。”雲南省地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減稅降費,稅收推動房地産行業“去庫存”成效顯著。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營改增”的順利推進進一步推動了房地産市場“去庫存”,有效促進了房地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樊勇指出,稅務系統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助力企業“去庫存”,將不動産納入增值稅抵扣範圍,房屋銷售量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為房地産“去庫存”提供了難得機遇。(記者 楊亮 通訊員 李成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