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黔西南“共商”搬遷拔窮根

2016-10-26 15: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10月26日電(記者 王新明)深秋時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巧馬鎮籠罩在一片雨霧之中。從鎮政府出發,泥濘的山路上,彎道一個接一個迎面而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記者來到了孔屯村。

孔屯村共有572戶、22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1戶,村民姜定成家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易地搬遷的事,鎮、村幹部挨家挨戶徵求意見,鎮裏最初將學校規劃建在一片低窪地中間,到村裏徵求意見時,一些老人提出:學校建在洼地裏,雨水大了不安全,應該改個地方。聽了老人們的意見,鎮裏重新找了一塊地勢高一些的地方作為校址。”姜定成説。

黔西南州移民局局長王堯忠説,為了脫貧攻堅、保護生態,2001年以來,黔西南先後實施了環境移民、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其中,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時間裏,共計有約6萬人搬出深山區、石山區;2012年到2015年的4年時間裏,有6萬餘人搬出,而今年一年就計劃搬出6萬多人。

“過去幹了10多年的事,現在一年就要幹完,怎麼幹?怎麼解決問題和矛盾?怎麼才能不留‘尾巴’?黔西南的辦法是通過共商達成共識,然後共建、共享、共擔,改過去的壓任務為徵求群眾意見,把群眾的心裏話變成一棟棟樓房、一所所學校、一個個集貿市場。有些地方幹部和群眾共商達到幾十次,直到群眾滿意為止。”王堯忠説。

巧馬鎮共有8個行政村、15053人,布依族、苗族群眾佔86%。全鎮75%的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今年計劃搬遷1134戶、5054人。

“到每個村都要帶著三張圖:規劃圖、外觀圖、戶型圖。搬哪些人?搬哪去?房屋怎麼建?就業怎麼解決………圍繞這些問題,與群眾共商19次,一筆一筆地算收入賬、教育賬、醫療賬等。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共商,64個自然村寨的2068戶群眾簽訂了搬遷承諾書。”巧馬鎮黨委書記劉曜熙説。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黔西南今年計劃搬遷的農戶簽約率達到80%以上,首批3732人已全部分房入住。

義龍試驗區馬別新村安置點是望謨縣麻山鎮搬入地之一。在這裡,麻山鎮前鋒村村民楊勝軍帶領記者“巡視”了剛剛竣工的幾棟樓。

之所以能“巡視”,是因為楊勝軍還有一個身份:群眾推選的馬別新村安置點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代表麻山鎮即將搬遷的農戶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

楊勝軍説:“鋼筋、水泥用的什麼牌子、産自哪,我都清楚。工地上還有其他務工的村民,大家一起監督,想作假得先問問這十幾雙眼睛。”

“過去,政府單邊行政,很有力但是後遺症也很多。現在,通過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黔西南變單邊行政為交互行政,打通了群眾的需求通道,扣好了‘搬得出’這個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顆扣子,同時,也為‘穩得住’打下了堅實根基。”黔西南州委書記張政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