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農村權能改革改變了什麼?

2016-12-06 10:28 來源: 青海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記者 羅連軍 攝

怎樣將農村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資本變收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作為農村改革的重頭戲,2015年5月,國家在各省區29個縣(市、區)拉開了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

湟中縣作為我省惟一的權能改革試點縣,去年5月全面展開了改革試點。主要內容是依法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和集體經濟活動民主管理權;在全縣範圍內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經營體制,開展以清産核資、明確債權債務、資産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收益分配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産權股份合作制改革;選擇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繼承權改革。

截至今年10月底,湟中縣土地確權已完成總工作量的89%,村改革方案制定和人員摸底調查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完成93%,清産核資完成95%,組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

讓農民獲得更多財産權利

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東)持有的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六大權能。目的是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産權制度,目標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

其中集體資産,是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的物權對象。對集體資産進行清産核資,是保障集體成員充分享有物權的財産依據。確定集體成員身份,是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的基礎,是保障集體成員財産權利的依據。

如何吃透精神,摸清集體家底,厘清債權債務。湟中縣明確了土地確權、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清産核資、折股量化、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經濟、建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具體工作思路。

全縣出臺了《湟中縣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湟中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案》兩個重要文件。編撰《湟中縣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操作規程(試行)》、《湟中縣農村集體資産“三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技術性文件和辦法制度。

在全縣2013年核查“資源、資金、資産”三資的基礎上,湟中西堡鎮新平村、攔隆口鎮下魯爾村,對村集體的經營性、公益性、資源性資産進行分類登記、核實,明確權屬關係,確定總數,完善清單,妥善處理債權、債務,設立資産臺賬。並制定了《農村集體資産清理管理辦法》《資産評估設計書》。

在改革中,湟中縣基於村情分類推進,引導組建了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經營性資産股份量化,資源性資産入股,政策性資金量化入股五類農民股份合作。

其中攔隆口鎮下魯爾村組建湟中縣廣益蔬菜種植合作社、湟中縣廣川種植業合作社。兩社從村民處流轉承包地147公頃,流轉費每年每畝為1200元,每年每畝增加50元,流轉費每年每畝增至2000元後封頂;共和鎮蘇爾吉村組建了湟中縣共和鎮德益土地股份合作社,119戶村民以連片的25公頃承包地入股,每畝為1股,每股作價400元。合作社每股按照400元進行保底分紅,經營收益狀況按股進行二次分紅。

另外,西堡鎮新平村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451人。經評估,經營性資産516.58萬元。按100元1股計,總股份51658股,人均35.6股,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每年可分紅206.84元;上五莊鎮包勒村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53人,有33公頃集體山地不適宜種植成為荒地,按每畝1股計,總股份500股,人均1.1股。

還有攔隆口鎮泥麻隆村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34人,組建了旺財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爭取到的泥麻隆村政策性發展資金100萬元(按100元1股計,總股份10000股,人均23.04股)入股旺財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運營。

攻堅克難推進改革

任何一項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權能改革涉及農村家家戶戶的利益,工作量大、範圍廣、內容多,不僅是農村不動産的一次精確摸底,還是一項徹底清理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的浩大行動,解決矛盾糾紛難度可想而知。

改革初期,湟中縣成立了縣鄉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抽調30名專業技術人員,落實工作責任,明確工作任務,確定階段性工作目標。並招聘40名“三資”監管員,健全完善“村財鄉管村使用”管理制度和村級財務審計兩項工作制度。在西堡鎮新平村等5個村開展先行試點,通過上下聯動,點面結合,形成了有領導、有人員、有借鑒的良好權能改革工作環境。

同時,組織4批次管理人員到四川、重慶,北京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全縣共舉辦三級培訓班1800余期、印發培訓教材4100冊、宣傳資料6800份、《給農民的一封信》7.6萬份,培訓人員1.7萬人次。

“權能改革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一家一戶,每一人每塊地,需要老百姓的積極配合。更要求各級改革工作組精心細緻,走訪到每一人,測量到每一塊地,還必須精準群眾無異議。”湟中縣農經站站長王建明説。

為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湟中縣在基準日確定、集體組織成員身份界定、清産核資等方面不搞“一刀切”,實行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力求改革內容和改革程序適合村情、體現民意。

集體資産清産核資的關鍵是農民群眾認可。全縣採取空中數據影像圖、實地測繪,經過三次公示,與每個村民共5次見面,一次次的簽字、公示,使土地、林地等數據精確到了每家每戶,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通過清産核資,集體家底更清晰了,群眾心裏更明白了,為今后土地流轉、資産抵押和發展集體經濟奠定了基礎。

王建明介紹,權能改革過程中,出現了混合資産權屬不清、村界糾紛、長期外出村民的身份界定、離婚和早婚婦女的身份界定等矛盾糾紛。針對各類矛盾糾紛,工作組秉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平等協商”的原則,嚴格把握政策,依據原始證據進行調解, 對有異議、調解不成功的矛盾糾紛引導走法律程序。

針對外出村民、離婚和早婚婦女的身份界定。試點各村結合《湟中縣關於進一步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指導意見》,一村一策加以解決;針對混合資産權屬。查清原始會計憑證及相關權屬資料加以解決。

據了解,改革一年多時間,湟中縣因工作程序規範,改革事項民主透明,全縣至今未發生一起全能改革方面的群眾上訪事件。目前,已先後妥善解決矛盾糾紛300余件,確保了權能改革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改革成效逐漸顯現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改革試點,湟中縣權能改革的效果一一顯露。最大的成效是,摸清了集體家底,界定了集體成員身份,量化了集體資産股份,土地股份合作社起步發展,全縣“三圈三區”的現代農業總體佈局初步形成。

目前,西堡鎮新坪村、攔隆口鎮下魯爾加村在2013年核查“三資”的基礎上,對村集體的經營性、公益性、資源性資産進行了分類登記,進一步明確了權屬關係,設立了資産臺賬。下魯爾加村和新平村出臺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在進行初始登記,逐戶核對,簽字確認,匯總公示的基礎上,完成了兩個村的集體經濟成員身份界定工作。

西堡鎮新平村、攔隆口鎮尼麻隆村兩個試點村,在清産核資、確認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産折股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土門關鄉土門關村、多巴鎮奔巴口村、共和鎮蘇爾吉村分別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土地經營權入股,明確了入股農戶、面積、等級、四至及期限。3個村入股農戶467戶,入股率達45%,入股土地102.63公頃,佔村耕地面積的20%。

通過權能改革,湟中縣以土地流轉為抓手,下大力氣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0.73萬公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648家,註冊資金81752.66萬元。合作社成員達6235人,帶動農戶64934戶。全縣發展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84家。建成休閒觀光點17個,創建特色農牧業品牌31個。

全縣初步形成以川水現代農業融合圈、淺山特色種植發展圈、腦山生態牧場養殖圈;西納川——雲谷川現代農業示範區,小南川生態牧場養殖示範區、共和高原生態觀光農業示範區為主體的“三圈三區”,現代農業總體佈局。

2016年全縣農牧業總産值預計達到32.4億元,促進了湟中縣以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化建設。

為有效、動態管理權能改革相關數據,湟中縣委託江蘇皓盤軟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了湟中縣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信息系統。系統採用先進的框架技術、多層B/S應用結構體系,表示層、業務層、數據訪問層分開。系統支持主流數據庫系統,具有分佈式事務功能,支持組件化開發,支持負載均衡和群集技術、提供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容錯性。

該系統以各經濟組織、成員、三資等詳細情況為元數據建立了數據庫,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和數據處理自動化。通過“一鍵制”點擊操作,實現批量數據的導入、導出功能,尤其是實現各類初始數據的導入、應用數據的導出。系統具有檔案自動歸檔功能,信息一鍵檢索。系統自動將相關的資料、文檔歸檔,並建立相關索引,便於後期數據的應用與檢索,提高了數據的利用效率。農區牧草收割。(記者 羅連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