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一輪泛珠産業轉移激發區域經濟新動能

2016-12-12 18:5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2月12日電(記者王攀 程迪 胡星)今年3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公佈。意見提出,要在泛珠三角“9+2”區域內,引導産業有序轉移承接、共同培育先進産業集群,促進産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式發展。

轉移、承接、鏈條、集群……新華社記者在歲末之際走訪廣東、江西、貴州等多個省份,目睹了泛珠區域內橫跨數千公里、遍佈各個領域的産業轉移大潮。和以往相比,此輪産業轉移呈現出梯次轉移與國家戰略融合、降成本與新業態並進的鮮明特徵,正在給我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動能、新方向。

轉移産業園區紮根各地

一提起珠三角産業轉移,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走出去”。但臺商陳志誠卻決定將企業從東莞遷到既不靠海、也不沿邊的江西吉安。現在,他投資的柏兆電子(吉安)有限公司每天約生産6貨車的計算機主板、顯卡和相關卡板,通過贛粵高速運到深圳出口,年産值突破30億元。

陳志誠説,像他一樣選擇“西進”的臺商還有很多,僅吉安一地就形成了多個臺商産業聚集區,“大家都看好産業轉移後的發展前景。”

無獨有偶。在全國勞務輸出轉移示範縣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也正在崛起一個從珠三角“遷回來”的吉他産業園。遵義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傳玖將企業從廣州遷回正安後,目前年産量80萬把,年産值2億元,産品遠銷巴西、美國、日本等國和地區。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泛珠三角內地9省區已經設立各類産業轉移對接園區接近20個。從廣東省內珠三角向粵東西北區域轉移,到跨省的粵桂、閩粵、湘贛、北部灣,一批跨省區的合作平臺已經逐步成熟,為此輪産業轉移“紮根發展”提供了良好空間。

多重動力推動向內轉移

在此輪産業轉移的過程中,綜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內生因素,成為最顯著的推動力。

“天時”來自政策的扶持。僅在剛剛過去的11月裏,就有福建、雲南兩省公佈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實施意見,有序承接産業轉移均成為重要內容;而在今年3月,海南也發佈深化泛珠合作方案,明確提出“加大對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接地的培育支持力度”。一張覆蓋泛珠內地九省區的産業轉移政策扶持“大網”正在成型。

“地利”則來源於近年來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與能力的提升。近年來,以“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為標誌,珠三角本身就在經歷新一輪立體式的交通工程大改造;而隨著高鐵網和城際軌道交通網的鋪設,珠三角、長三角和泛珠其他省區之間的交通便利度大幅提升,從而給産業轉移提供了強大的人流、物流基礎。

創業者投身産業轉移,則讓此輪産業轉移擁有了“人和”動力。“吸引産業轉移不是靠優惠,而是靠內功,幫助解決企業的資金問題,紮實打造産業生存必需的工業要素,提升投資環境的配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轉移來的項目紮下根。”江西省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陳永斌説。

擁抱新業態 激發新動能

正是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此輪産業轉移呈現出明顯的多領域並進態勢,不僅是中低端製造業向內轉移,一些中高端産業也積極從沿海出發,佈局內地省區。

“依託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科學合理佈局承接産業轉移區域,中西部省份可以對接的轉移項目不僅包括勞動密集型産業,也包括能源資源深加工、高新技術等領域,實現不同經濟板塊之間的優勢互補。”貴州省商務廳副廳長馬雷説。

和以往相比,這一輪産業轉移還呈現出鮮明的“産業鏈轉移特徵”,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産業集群往往迅速集結,形成了橫跨整個泛珠區域的“前店後廠”模式。

同時,這一輪産業轉移也積極融入創新創業大潮,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人才走入中西部地區,一些地方開始轉變招商引資思路,通過支持創業、扶持創新來培育自己的大企業和強企業;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跨境電商、外貿綜合平臺等新業態與産業轉移相關聯,形成了與“前店後廠”相呼應的“前店後倉”佈局。

“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等沿海開放地區抓住國際産業轉移的契機,通過吸引外資,融入全球製造業鏈條中,而以此輪産業轉移為契機,中西部地區也將加速工業化進程。”陳永斌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