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南充:産業脫貧有章法

2016-12-25 07:5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脫貧攻堅何處發力?發展貧困戶幹得來的小産業,扶持貧困村建現代産業園
南充:産業脫貧有章法


圖為儀隴縣馬鞍鎮險岩村農戶張守方在承包大棚裏採摘蘑菇。程金玉 攝

臨近年底,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險岩村的貧困戶喜事連連。52歲的張守祝終於結了婚,受窮打了大半輩子光棍的他,實現了人生一大夢想;張守方的大兒子也娶了媳婦,以前家裏窮,5口人擠在2間破房裏,如今他家蓋起新房,生活變樣了……

這些喜事,緣于村裏新建的脫貧奔康産業園,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産業,脫了貧致了富。

貧困戶有勞力的當農場主,沒勞力的當股東,穩定脫貧有底氣

同樣是産業扶貧,這次大不一樣。

險岩村第一書記劉曉丹介紹,脫貧奔康産業園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形式,政府當紅娘,引進了龍頭企業——南充保豐農業有限公司,佔51%的股份。村裏成立眾鑫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佔産業園49%的股份。全村48戶貧困戶全部入社,11戶無勞動能力的,每戶以2萬元産業扶貧週轉金入股,每年保底分紅4000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貸款建起了蘑菇大棚。

村支書張壽伯是村裏有見識的能人,他説,以前村裏也引進過業主搞産業扶貧,種了1200畝果樹,流轉土地的農戶每年有地租收入,幾個貧困戶替業主打工,農忙時節村民能打點零工,除此之外,帶動作用幾乎可以忽略。“這次的脫貧模式,貧困群眾都參與進來了,很多人貸款建起了大棚,自己當上家庭農場主。” 張壽伯説。

張守方承包的兩個蘑菇大棚已經出了6批香菇,近2萬袋,純收入7萬元。這對他家來説,絕對是一筆大錢。以前,一家人守著4畝地,靠種水稻、紅薯維持生計,經常一鍋米飯就碗鹹菜就是一餐飯。“要不是脫貧奔康産業園,真不知啥時才能脫貧?” 張守方説。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當上了農場主,依託脫貧奔康産業園,沒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同樣可以穩定脫貧。

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貧困農民譚精業,84歲,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如今他是村裏蛋雞養殖園的股東,通過5萬元貼息扶貧小額貸款入股,每年有1.5萬元的保底分紅。

養殖園就在村邊,引進了先進的自動化生産線,自動給食、自動除糞、自動檢測,這讓譚精業大開眼界。新技術讓養殖園生産效率高,與一般養殖場相比,料蛋比高出15%左右,這也讓合作社分起紅來底氣足。

貧困戶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五方聯動解産業發展難題

現在看起來不錯的産業扶貧模式,一開始大多數貧困戶並不敢幹。“我都快60歲了,自己種香菇,想都不敢想。” 張守方的話道出了很多貧困戶共同的想法。産業扶貧必須讓貧苦戶敢幹、能幹。

扶貧先扶志。扶貧部門組織貧困群眾參觀。眼見為實,張守方有了信心:“其它地方的貧困戶能做到,我們又不缺胳膊少腿,也應該能做到。”

建2個蘑菇大棚,需要15萬元啟動資金,錢從哪來?每戶貧困戶貸5萬元小額貸款,剩下的10萬元怎麼辦?政府引入保豐農業有限公司擔保,貧困戶順利貸到了信用貸款。

産業有風險,貧困戶如何抵禦?産業園為貧困戶安了好幾條“保險杠”。技術上,公司技術員常住園區指導生産,隨時手把手教農戶,出了3批蘑菇後,張守方基本上已經學會了技術。銷售上,公司統一收購,價格隨行就市,扣除成本後,給農戶每袋蘑菇保底利潤3元,2個大棚一般可年産3萬袋香菇。此外,貧困戶還可以每年從合作社外銷菌棒等經營活動中分紅。

為降低風險,南部縣大堰鄉純陽山村的産業園還引進了保險參與。縣金融辦副主任魏小潔介紹,産業園引入了保險扶貧機制,除了固定資産、病蟲害保險,還引入了價格指數保險,保證每公斤杏鮑菇最低售價不低於8元。

王寶中是一個智慧菇房的“房主”,他的菇房面積500平方米,一年能産四季雙孢菇,1平方米能産17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能凈收入10萬元左右。

互利共贏才可持續,風險肩上扛,龍頭企業的積極性從何而來?南充保豐農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羅彬介紹,公司在食用菌保鮮技術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網上銷售供不應求,急需擴大生産規模。“産業園‘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投入,生産環節分擔給貧困戶,快速、低成本,解決了公司擴大生産規模所需的土地、勞動力等問題。”羅彬説,扶貧龍頭企業生産經營貸款還能享受貼息優惠。

南充市扶貧移民局局長向貴瑜介紹,脫貧奔康産業園模式,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方聯動,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發展脫貧産業面臨的一系列現實難題,找到了一條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較好路子。截至目前,南充今年擬退出的317個貧困村,已建起了脫貧奔康産業園298個,貧困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

發展“四小”到戶工程,貧困戶投錢少、幹得來,脫貧見效快、很實在

通過脫貧奔康産業園,貧困村做大一個産業,“面”上輻射帶動,貧困戶逐步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南充還從“點”上突破,因地制宜實施“四小”到戶工程,引導和幫助貧困戶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和小買賣,每戶有勞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個脫貧項目。

嘉陵區裏壩鎮貓兒田村李方容已經67歲,除了貸款入股村裏脫貧奔康産業園搞肉牛養殖,她今年在院子裏還養了40隻雞、100隻鴨子,“以前也養過,這活我能幹。” 在幹部幫扶下,李方容還種了50棵核桃樹,産業扶貧項目實現了長中短結合。

“在家門口搞點小養殖,投錢少、幹得來,見效快、很實在。”一大早,南部縣碑院鎮林壩村村民張定科就來到門前的“養雞場”喂食。去年他靠養柴雞實現了脫貧,今年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

在實施“四小”到戶工程中,南部縣探索“統一”運行模式,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提供種苗、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平臺銷售,引導和幫助1.2萬戶貧困戶發展水産、林下家禽養殖,幫助1800戶貧困戶發展果蔬種植。

為實現穩定增收脫貧,南部縣整合縣鄉農業技術力量,確保貧困戶都能得到技術指導,同時購買農業保險、建立農業風險基金,幫貧困群眾解決後顧之憂。

“‘四小到戶工程’技術要求不高,基本上有勞力的貧困戶都可以發展,短平快,可行又管用。”南充市副市長林建國説,脫貧奔康産業園與“四小到戶工程”相結合,全市産業扶貧基本實現了“村有當家産業,戶有致富門路”,穩定脫貧的産業基礎日益夯實。(記者 顧仲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