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華社評論員:激發深化改革驅動力——感知逐夢路上的中國力量之一

2016-12-26 21: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歲末年終,各種盤點紛至沓來。在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的年度熱詞榜中,“供給側改革”等赫然在列。回首2016,“深化改革”依然是解碼中國發展的重要關鍵詞,是共識所在、人心所向。展望2017,改革更是我們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最強勁驅動力。

新開局新氣象,改革之勢更加磅薄。“十三五”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組已召開會議11次,審議通過近百個文件。國有企業、財稅金融、資本市場、土地制度、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方案不斷出臺,主要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如果把視野拉長一些,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來,在黨中央帶領下,改革涉險灘、動奶酪、啃硬骨頭,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改革不斷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主體框架日益搭建起來,為中國發展注入澎湃不息的推動力,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信心與力量。

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這場改革的重頭戲同樣精彩紛呈。一年來,“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紮實推進。去産能,抓住“牛鼻子”,穩妥處置“僵屍企業”,全年4500萬噸鋼鐵去産能任務、2.5億噸煤炭去産能任務提前完成;去庫存,用好“分類法”,到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去杠桿,打好市場化法治化“兩張牌”,有效化解風險;降成本,打出“組合拳”,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全年預計降低企業成本超1萬億元;補短板,開啟“加速度”,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自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一年多的時間,在改革大潮的激蕩下,“供給側改革”不僅成了廣為人知的熱詞,更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有力跳動的脈搏。太行山區的近百年老煤礦正式封井關閉,重新踏上創業之路;一些鋼鐵企業告別“白菜價”的普通鋼,探索特種鋼為主業的轉型之路;越來越注重品質的“中國製造”不斷引發消費熱潮,讓消費者增強了“買優質産品不必再海淘”的信心……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企業更加注重創新和産品質量,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夯實了經濟增長的根基,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的堅實支撐,是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根本所在。

唯改革才有出路,唯創新才有未來。邁向2017,深化改革的時代步伐更加鏗鏘有力。部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7年定位為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拓展為四個方面重點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新內涵、新任務。從長遠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開了頭,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面,更複雜的課題還有待破解:如何協調利益關係,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如何用好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如何把握“穩”與“進”的關係,等等。這正是觀察改革進程的一個重要窗口。

“人生天地間,長路有險夷。”改革開放38年來,中國前行的每一步都不平坦,在攻堅克難中開拓前進是應有的姿態。今天,不管是繼續建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廈,還是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呼喚知難而進的決心、革故鼎新的智慧、久久為功的毅力,不斷實現改革新突破、開創發展新境界。新的一年,讓我們不忘初心,在改革之路上繼續前進,用改革的力量推動發展航船揚帆致遠,駛向中國夢的新境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