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環保改革助綠色發展提速

2017-01-03 07:4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對什麼樣的關係?在當下經濟發展尋找新動能與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環境老問題之間如何把握?環境保護能否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對此,新的一年又將給出怎樣的答卷?

抓環保就是抓發展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考核年。

按照2013年頒布實施的“大氣十條”,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每立方米。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在2016年12月中旬舉行的一次論壇上指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峰值明顯下降,2015年全國重污染天次比2013年下降了52.3%,充分説明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顯著的。但他坦言,北京要實現PM2.5排放達標面臨巨大挑戰。

“環境保護部跟京津冀兩市一省政府2016年又印發了一個《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強化了很多措施,我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整個‘大氣十條’空氣質量目標有望實現。”王金南説。他所提及的強化措施包括要加大農村散煤清潔化步伐,加大機動車污染治理,2017年1月1日起北京實施第六階段車用燃油標準等內容。

此前,來自中國工程院50余位院士和專家對“大氣十條”進行的中期評估顯示,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産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和揚塵綜合整治4類措施是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最為顯著的措施。

“大氣十條”的實施,解決的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依靠的是經濟的轉型升級、優化發展。用好環保這一抓手,促進形成綠色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正是當前的主題。

按照“大氣十條”的要求,2017年各地區要制定範圍更寬、標準更高的落後産能淘汰政策,再淘汰一批落後産能;全面推行清潔生産,2017年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發展循環經濟,201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在50%以上的各類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各類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主要有色金屬品種以及鋼鐵的循環再生比重達到40%左右。

按照“水十條”的要求,專項整治造紙、焦化、氮肥等十大重點行業,到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幹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産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産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

按照“土十條”的要求,自2017年起,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已經收回的,由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開展調查評估……

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融為一體,抓環保就是抓發展,以加嚴的環保標準倒逼産業升級,提升經濟綠色化水平,將是2017年的重頭戲。

改革突破釋放新動力

2016年以來,轟轟烈烈的中央環保督察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環保督察成為落實地方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關鍵措施。截至目前,已有4400多人由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而被問責。按照這一制度安排,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將實現全國省市區的全覆蓋。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只有落地並得到地方的積極響應,才能充分發揮預期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講到,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中發現的很多共性問題出現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3年左右的時間,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決難度很大,這説明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的推進,在地方上還存在問題,需要以深化改革和嚴厲推行的措施予以解決。

常紀文認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措施的推進,既要依靠《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等文件的具體指導作用,依靠《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的若干意見》《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實施辦法》等文件的約束作用,也要依靠《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的倒逼機制,還要給各地和各行業出主意,即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談及對2017年的期待,常紀文説:“如何建立中長期戰略,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技的持續創新,用做加法的多贏手段實現突破,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2017年註定也是環保改革持續深入的一年。

從體制機制上徹底解決地方干預環保的問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正在紮實實施。河北、上海、江蘇、福建、山東、河南、湖北、廣東、重慶、貴州、陜西、青海12個省市作為改革試點,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細化舉措,落實政策,先行先試,將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形成自評估報告。

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監測事權上收有條不紊。在完成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國家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事權上收之後,2017年起,逐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質控技術體系;形成土壤基本監測能力,建立土壤樣品採集、製備、分析、數據審核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明確企業環境主體責任,國辦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率先對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核發排污許可證,2017年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行業及産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依證嚴格開展監管執法,2017年基本建成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與第三方治理等的突破,將帶給綠色節能環保産業更多發展機遇。不久前出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産業,到2020年,産值規模力爭超過兩萬億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

為綠色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2017年環保改革機遇挑戰並存。(記者 曹紅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