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解讀《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

2017-01-06 11:00 來源: 海洋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印發《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客觀總結了我國“十二五”期間海水利用産業規模、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推進海水利用産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策模式,分析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海水利用産業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導向,將為推進海水利用規模化應用,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我國海水利用産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利用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自2005年我國首部《海水利用專項規劃》頒布實施以來,海水利用在各部門的大力協同推進下,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初步具備系統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自主技術在國內建成日産萬噸級以上示範工程,開展了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技術的示範應用,多套海水淡化裝置出口海外,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多萬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到1125億多噸。海水淡化水主要滿足沿海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的鍋爐、生産工藝用水。此外,天津市、舟山市和青島市海水淡化工程通過“點對點”供水或與常規水源按比例摻混後進入市政管網,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我國海水利用已具備産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綜觀全球,海水淡化呈現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新技術研發活躍等趨勢。截至2015年底,全球淡化工程規模8655萬噸/日,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淡化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海水利用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存在發展規模小、機制不健全、競爭力弱、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等問題,特別是在政策方面存在制約因素,亟須通過出臺促進海水利用産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推動我國海水利用技術不斷創新和産業健康發展。

《規劃》編制突出問題導向

《規劃》涉及海水利用技術産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面臨形勢,主體內容包括總體要求、擴大海水利用應用規模、提升海水利用創新能力、健全綜合協調管理機制、推動海水利用開放發展、強化《規劃》實施保障6個章節。

在框架設置和內容上突出問題導向,一是應對海水利用規模化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將“擴大海水利用應用規模”“提升海水利用創新能力”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二是對應目前海水利用産業政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健全綜合協調管理機制”;三是應對海水淡化技術産業與國際接軌和國際化戰略需求,提出“推動海水利用開放發展”。

結合國家科技計劃等相關資金安排,《規劃》設立了若干專欄,提高可操作性。此外,《規劃》還從強化組織與實施、建立多元投入保障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輿論宣傳引導等方面提出了實施保障措施。

從三個層面推進規模化應用

《規劃》重點從沿海嚴重缺水城市、離岸海島地區和産業園區3個層面推進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解決“十三五”期間沿海地區日益緊張的淡水資源危機問題。

一是在沿海嚴重缺水城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區域大型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管網。開展試點示範,探索海水淡化水進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網的模式及投資、運營和管理機制,增強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開展海水利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

二是在海島地區,針對不同海島發展海水淡化的需求,按照逐島功能定位、分期分類開發的原則,通過實施海水淡化“百島工程”“進島上船”計劃,有序推進自主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在海島地區的應用。其中,在人數較多、面積較大的有居民海島和擬開發的無居民海島建設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如舟山市綠色石化基地計劃配套建設1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在滿足石化基地用水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舟山本島周邊臨港工業島的供水水源結構。同時,在面積較小、人口分散、具有戰略和旅遊價值的海島建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並對海島上已建時間較久、運行狀況欠佳的海水淡化裝置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推廣海水淡化裝置在海洋漁船上的應用。

三是在沿海産業園區,依託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規劃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配套建設輸送管網,實施“點對點”分質供水,向區內企業供應不同品質的淡化水,如青島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循環經濟區,計劃建設3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為臨港産業園區內的石化、鋼鐵、裝備製造等高耗水企業定向供水。同時,推進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在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新建、改擴建項目中的應用。鼓勵海水綜合利用,完善産業鏈條。

全面提升海水利用國際競爭力

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是多級閃蒸、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級閃蒸、低溫多效和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別為88萬噸/日、80萬噸/日和54萬噸/日,最大單機規模分別為7.9萬噸/日、6.8萬噸/日和2.7萬噸/日。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近年來,在國家科技支撐、海洋公益和海洋經濟區域示範等項目的支持下得到較快發展。與國際前沿相比,我國海水淡化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整體技術水平亟待提升。在高性能膜材料、節能工藝和專用藥劑、關鍵設備、大型海水淡化系統集成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期間,通過推進核心材料裝備國産化、提升工程服務能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技術持續創新,使我國海水利用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接軌。在關鍵裝備國産化方面,將重點推進海水反滲透膜、傳熱材料等核心材料和高壓泵、能量回收、蒸汽噴射泵等關鍵裝備研發與應用。並通過提升海水利用設計、加工、建設、運營、管理工程服務能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正滲透、電容去離子、石墨烯膜製備等海水利用新産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加強技術創新與研發,使我國海水利用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接軌。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面對國際海水淡化發展需求,通過與國外研究機構及企業等協同創新、建立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新平臺,進一步推進海水利用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輸出自主海水利用技術裝備,全面提升海水利用國際競爭力。

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

目前,一些公眾對海水淡化水的使用仍存在顧慮,主要是因為對海水淡化技術了解得不夠透徹。海水淡化技術就是人類模擬自然界的水循環運動,為自己創造更多可飲用水的一種開源技術。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淡水,其總量約佔海水的97%,有13.3億立方千米,是巨大而穩定的淡水儲庫。大自然的水循環其實就是海水淡化的過程,海水經過陽光照射後蒸發,通過雨、雪、露、雲、霜、霧的形式變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匯聚成江、河、湖、海。

從國外經驗來看,阿聯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家都已把海水淡化水作為重要的生活飲用水,如卡塔爾和科威特90%以上的飲用水來源於海水淡化。在馬爾代夫等一些島嶼國家,飲用水幾乎全部來源於海水淡化。以色列等國家也已將海水淡化納入全國水資源配置體系,修建了連接淡化廠與集中供水系統的管路。

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的飲用水,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甚至優於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可以作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的水源。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