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重托 奮楫者先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年回看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這塊從2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平方公里的改革試驗田,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歷史性支點,意在撬動;是一艘在改革深水區奮楫者先的夜航船,意在破冰;是一台肩負國家責任的掘進機,用風險較小的局部突破,激活創新動能,意在為全局提供樣本。
自貿區三年試驗,吹皺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一池春水。
先行先試,制度創新
120平方公里的範圍,只佔浦東新區面積的1/10,産值卻佔3/4。面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上海自貿區卻逆勢而上。制度創新持續激發市場創新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走出一條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經濟增長之路。
“這是一場代表國家打的硬仗,只能贏不能輸;能不能贏的標誌,是制度創新有沒有關鍵性突破。”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道出了大家的共識。負面清單、事中事後監管、合署辦公、先照後證,要做制度創新高地、不做優惠政策洼地……3年前的新名詞,經由上海自貿區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實踐,成了當下流行語。
“負面清單”撬動政府職能轉變,是最深刻也最艱難的制度創新。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認為是自貿試驗區最大亮點的負面清單,堪稱龍頭性和根本性制度。“有了負面清單,企業搞活了,政府管制進一步放鬆了,政府審批制度必須進行顛覆性的改革,必須建立事中事後監管制度。”
這份首次在中國面世“非禁即可”的清單,擊穿了投資管理體制的封閉之“墻”,打開一扇透明的門。在普華永道問卷調查中,59%的企業認為“負面清單”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體。
“政府開始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把市場準入的‘方便’給了企業,把事中事後監管的‘困難’留給了政府。”浦東新區副區長陸方舟説。過去,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管理部門很多,進出口企業得一家家跑。現在只要在一個窗口遞交材料就行,過程公開透明,減少了審理者的自由裁量權。
先行先試,必須于法有據,為改革提供長遠制度保障。依法改革、依法創新,成為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一大特點。當初,為推動上海自貿區對外商投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通過“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務院決定的試驗區域內暫停實施外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等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草案”。
多設路標,不設路障
去年深秋,李克強總理到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來了一次“雙隨機抽查”,“保障食品安全大於天,我就選‘食品安全’監管這一欄吧!”他通過網上綜合監管平臺點擊鼠標,隨機抽取接受檢查的27家食品企業,又隨機抽取幾十位執法人員……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吳偉平一點都不緊張,該局早就將原工商、質監、食藥監、價格監督檢查職能“四合一”,並建立網上綜合執法平臺,監管透明公開,不怕抽查。
有意思的是,這個局是兩個機構一塊牌子,同時也是上海自貿區市場監管局——這便是國內具有首創意義的、自貿區與浦東新區政府“合署辦公”模式,聯動創新一級政府管理體制,實現合乎市場經濟規則的政府職能轉變新突破。
浦東先後成立市場監管局、城管執法局、知識産權局,著力解決執法部門職責交叉、處置效率不高的弊端。改革後,市場監督管理局內設機構由原來29個減少到17個,80%以上的執法力量下沉到基層和一線。同時,浦東還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將新區層面的64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