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找準致貧痛點 搭建脫貧支點
——西藏脫貧攻堅一線觀察

2017-03-01 12:0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3月1日電(記者 王軍、王希)設施簡陋的老房子變成了功能齊全的藏式別墅,廣種薄收的田地變成了增收奔小康的沃土,水草肥美的草原培育出脫貧致富的“金牌産業”……眼下的雪域高原,一幕幕躍動著希望的畫面,描繪出西藏在扶貧開發浪潮中發生的變化。

2016年,圍繞精準扶貧,西藏各級政府找準致貧痛點,搭建脫貧支點,打造立體扶貧模式,幫助貧困戶、貧困村踏上可持續的致富路。僅2016年,西藏就有13萬人實現精準脫貧,10個縣區、1008個貧困村實現摘帽。

異地搬遷:亂石灘里長出“美麗村莊”

進村的水泥路整潔平坦,一排排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幼兒園、商鋪、村衛生室、健身設施等一應俱全。村民新居裏,自來水、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走進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一幅整潔富裕的新農村畫卷徐徐鋪開。

村民德吉的新家,在城裏人看來就是別墅。二層鋼筋水泥樓房寬敞明亮,臥室、客廳、佛堂加起來有140多平方米。“易地扶貧搬遷真不錯,村民搬出了貧瘠的山區,又有了自己的産業,日子越過越有勁頭!”德吉樂呵呵地説。

“三有村坐落在曲水縣達嘎鄉,是西藏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點。一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亂石灘。2016年,當地投入4000多萬元建起“三有村”,周邊184戶、712名貧困群眾,成為西藏首批易地搬遷受益者。

“三有村”的寓意是讓村民“有房子”“有産業”“有健康”。曲水縣達嘎鄉鄉長毛鑫説,為解決搬遷后土地沒人耕種的問題,縣農業開發公司對3個異地搬遷鄉涉及的土地進行流轉,按照戶均擁10畝地算,就這一項,貧困戶每年就有8000元收入。

此外,依託區位優勢,“三有村”還成立了藏雞養殖、奶牛養殖和特種種植3個合作社,讓搬出來的群眾有事幹、能致富。僅奶牛養殖這一項就帶動83人就業,月工資可達2500元,今年每戶還有3000多元的分紅。

産業扶貧:“身份證牦牛肉”變身“金牌産業”

在家門口放牧也能增收致富,這是拉薩市當雄縣拉根多鄉牧民多吉次仁做夢也想不到的。作為當雄縣“身份證牦牛肉”産業的受益者,多吉次仁去年的收入達到1萬多元,順利地摘掉了“窮帽子”。

當雄縣素有“藏北明珠”之稱,平均海拔4300米,當地群眾世代以放牧為生。儘管草場豐美,牦牛肉品質高,但牧民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在市場上不佔優勢,好肉賣不出好價錢。

2015年,當雄縣以“産業發展、牧民增收”為出發點,成立了凈土産業投資開發公司,集中收購牦牛,再以粗、細加工結合的方式推出有“身份證”的牦牛肉,不僅深受消費者歡迎,還逐漸打開了成都、北京等內地市場。

當雄縣凈土産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扎西次仁告訴記者,牦牛收購後經過精細加工,可製作出牛排、牛腩等15種産品。“以前牧民自己售賣一頭牛最多賣6000元,精加工後一頭牛可以賣到15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要對産品進一步升級,開展高端定制,力爭讓‘吃著冬蟲夏草、喝著雪山泉水’長大的當雄牦牛走向世界,和神戶牛肉一樣有名。”凈土産業投資開發公司經理次仁旺堆對於未來信心滿滿。

農村改革:“土地入股”收租金 村裏“上班”拿工資

高原的初春乍暖還寒,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的鑫賽瓜果專業種植合作社的溫室大棚裏卻暖意洋洋,辣椒、大白菜、西紅柿等各類蔬菜苗正在茁壯成長,十幾個村民正忙著給蔬菜苗子吊秧。

“我們這兒的村民過著城裏人都羨慕的生活: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合作經營等形式參加合作社,年終有上萬元的分紅。每天在溫室大棚‘上班’拿工資的村民,少則有十幾個,多則近百個,每人每天收入100元。”鑫賽瓜果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郭先剛説。

地處拉薩河下游的曲水縣,地少山多,土地貧瘠。過去,村民儘管辛苦耕作,但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而這一切,在2011年曲水縣被列為全國第一批農村改革實驗區後發生了改變。

幾年來,曲水縣通過深化土地産權制度改革、農村經營體制改革,讓農民依法流轉土地、增收創收。

在沒有土地確權之前,42歲的南木鄉熱堆村的村民曲珍一家守著幾畝薄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2012年,曲珍將自家的9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每畝土地租金1000元,加上在合作社參與種植每天固定有100元的工資,一年“旱澇保收”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得益於一系列改革措施,到2016年底,曲水縣已有3.69萬畝土地實現適度規模流轉,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40元,有效帶動1371戶、4792名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