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日報海外版:八個方面看這四年政府工作

2017-03-03 07:5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四年,政府工作成績來之不易

本屆政府自2013年組建至今,已經走過了4個年頭。在這4年中,世界經濟復蘇依然乏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壓力進一步顯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任務交織,對政府執行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期待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喜的是,面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中國政府直面問題、銳意改革、興利除弊,在一系列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經濟運行保持合理區間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凸顯,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迴旋餘地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進展和成就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雖然GDP增速已不再是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但也要看到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因此,保持穩健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2013至2016年,中國分別實現了7.7%、7.4%、6.9%、6.7%的GDP增速,儘管經濟增速本身有所回落,但始終保持在中高速的合理區間之內,增速水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亦位居前列。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基數的不斷擴大,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所對應GDP的絕對增量也就更大。就GDP總量來看,中國從2013年的56.9萬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74.4萬億元。同時,在積極穩妥的宏觀經濟政策下,物價、就業、糧食産量等其他重要指標每年也都完成了年初目標。


除障 大 巢作(新華社發)

供給側改革提升發展質量

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進展和成就

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從設立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到積極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推進企業兼併重組……過去4年,中國政府面對壓力沒有採取“強刺激”措施,而是扎紮實實轉方式、調結構,迎難而上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顯著提高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013年至2015年,中國淘汰落後煉鋼煉鐵産能9000多萬噸、水泥2.3億噸、平板玻璃7600多萬重量箱、電解鋁100多萬噸。2016年,中國推進“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亦成效初顯。與此同時,新動能快速成長,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5個百分點;全國新登記企業553萬戶,比上年增長24.5%。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的,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進步。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進展和成就

經濟發展的成果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是否日益改善,錢袋子是否更鼓上。近4年來,中國政府格外重視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中的“獲得感”,居民收入等關鍵指標逐年改善。

201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65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快於經濟增速,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增長8.5%,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縮小0.01,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比上年增長6.6%。


越來越鼓 翟桂溪作(新華社發)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繁榮發展社會事業是促進社會公正、增進人民福祉的有效途徑。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舉措,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進展和成就

要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閒有所娛,還要依靠政府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服務。

2013年,中國推進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3.1%和17.7%,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10%。2014年,中國政府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大幅上調,28個省份實現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2015年,中國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拓展居民大病保險,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4年來,中國政府持續增加在社會事業領域的投入,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毫不含糊。


治理 徐 駿作(新華社發)

政府職能加快轉變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各級政府都要建立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有力推進機制,給企業鬆綁,為創業提供便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進展和成就

在經濟發展早期,政府管得多、職能全,有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一些不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的政府職能就需要加以轉變。儘管這一改革牽涉面廣、程序複雜、難度不小,但中國政府依然堅定推動了“簡政放權”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新經濟活力得以激發。

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成為本屆政府的第一件大事。僅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序實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同時,在中央政府的帶動下,各地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據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到2016年年底,國務院部門的各類審批事項已經取消了620項左右,本屆政府承諾的要取消1/3的審批事項提前完成。2016年,國家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為企業降低的成本在1萬億左右。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霧霾天氣範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進展和成就

從“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種轉變的背後,是中國發展思路的不斷升級。面對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樹立了綠色發展理念,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民眾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

以空氣質量為例,整個“十二五”期間,中國單位GDP能耗共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2%以上。2016年,全國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7%,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同比下降了7.8%、13.2%和5.9%,與2013年相比降幅都超過了30%,優良天數的比例繼續增加。這些成績,顯然離不開政府對於相關企業的大力監督。4年來,中國政府嚴格堅守生態紅線,為實現綠色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更開放 徐 駿作(新華社發)

對外開放走向縱深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在國際市場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倒逼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開放也是改革。必須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

進展和成就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無論是簽署中韓、中澳自貿協定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還是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無論是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還是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4年,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國際地位及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隨後,廣東、天津、福建加入試點。2016年8月,中國政府決定在前期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在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再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

4年來,中國對外開放蹄疾步穩、成效卓著。如今,外資紛紛在華佈局生物醫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中國也有望迎來新一輪開放式經濟增長。


先進文化更加繁榮

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

進展和成就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投入,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培育創新型文化産業和文化市場,力求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同步。

設立公益性文物保護基金,大幅提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標準,完善文藝評價激勵機制……在政府的持續投入與引領下,中國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日益繁榮。同時,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亦有力地提升了國家的軟實力。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埃文化年、中加文化交流年、中卡文化年、俄羅斯“中國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成功舉辦,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朋友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