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德:創新合作的“黃金搭檔”

2017-06-03 10:44 來源: “鏡鑒”微信公號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鏡鑒的話

柏林被譽為“歐洲創新之都”。李克強總理的到訪會讓中德兩國創新領域的合作擦出怎樣的火花?

6月1日,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中德論壇——共塑創新”併發表演講,掀起了此次李克強總理歐洲行的一個小高潮——能容納500人的會堂裏,中德兩國人士濟濟一堂,懷著美好的期待聆聽中國總理對創新合作的獨到見解。

當地時間6月1日,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中德論壇—共塑創新”併發表演講。新華社發

柏林,這座古老的城市,也因此讓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在其耀眼的“歐洲創新之都”光環之上。

助推中德創新合作的三個“一”

3年來,中德創新合作取得了纍纍碩果。而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揭示了3個最重要的助推因素,可以概括為3個“一”:

一份規劃

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推動雙方共同發表以“共塑創新”為主題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這是一份指導兩國中長期創新合作的管總規劃,提出在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框架下著力發展創新夥伴關係,“創新”成為發展中德關係的關鍵詞,也標誌著兩國經貿合作水平邁上新臺階。

一個引擎

李克強總理指出,強有力的創新夥伴關係,為中德務實合作裝上了大功率“引擎”。中德建交45週年來,兩國關係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後,兩國政治互信和務實合作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雙方高層交往頻密,在經貿、投資、科技、創新、人文等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國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內的70多個雙邊磋商合作機制,近百對省州市結好,每年人員往來已超過120萬人次。兩國在金融、能源、環境、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緊密合作,也催生了更多創新合作的成長。

一個契機

李克強總理指出,全球經濟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為各國創新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德兩國都有各自的獨特優勢。德國製造業水平全球領先,其術業專攻的工匠精神、嚴苛的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都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但也存在互聯網産業較弱、風險投資規模小、前瞻創新不足、市場增長點主要在海外等問題。中國雖然高端製造業整體落後於德國,但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市場前景廣闊,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方面優勢明顯。可以説兩國地位平等,各具優勢。中德有條件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加緊兩大戰略的全面對接,共同搶佔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先機。

李克強總理隨後強調,中方願同德方打造更緊密的創新夥伴關係,在創新合作中實現知識和價值的倍增、創新效率的倍增,以創新升級促進中德全方位合作升級。

巧的是,默克爾總理也用了一個“一”來回應李克強總理——“在相互受益的地方,我們要擰成一股繩。”默克爾表示,儘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在日益互聯的世界裏,國家之間的利益交集和重疊越來越多,“沒有必要把我們的力量投入到相互衝突的地方”。中德兩國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有很多。“共同的任務就要共同應對。”

3年來,創新合作進行得怎樣了?

從頂層設計看

2014年,李克強總理與默克爾總理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此後,雙方每年都有新動作。2015年,德國聯邦教研部推出首個科研合作國別戰略——《中國戰略2015—2020》。2016年,中國科技部發佈了《科技創新共塑未來 德國戰略》,強調在應對全球挑戰、迎接新一輪産業革命方面承擔共同責任。2016年4月,德國舉辦中德創新大會,成為中德兩國間規模最大、涉及領域最廣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平臺。

從科研機構層面看

僅同濟大學一家,就通過與德國多所科研院校的合作,成立了深海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中德電動汽車聯合研究中心、先進製造中心等多個研究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説,他們正在與德方共同打造打通雙方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三方的中德城市發展創新平臺,並於5月31日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簽訂了《中德城鎮化夥伴關係合作諒解備忘錄》,未來共同深入實施可持續城市發展等領域合作。

從企業方面看

從中國通信巨頭華為,到新晉新能源汽車“網紅”蔚來汽車,都在德國建立了研發中心,希望借德國的創新基因,加快企業的技術更迭步伐。今年初,美的完成對庫卡的收購交割,也被視為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的一次完美相遇。

李克強總理此次特別提到,要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重塑創新合作的“生態圈”。中德創新合作既包括大企業間的合作,也包括中小企業間的合作,還要重視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合作。

“現在的創新合作中,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是雙向的、平等的。許多中小企業依託互聯網等信息平臺,為大企業提供研發、生産、管理等全産業鏈支持,是嵌合式的融通創新關係,這種創新合作的新模式、新趨勢前景廣闊。”李克強總理為中小企業站臺有理有據,也獲得了在場無數中小企業界人士的掌聲。

現場,德國專家們激動點讚

論壇會場外,當地中國留學生代表舉旗歡迎李克強總理的到來。馮雪珺 攝

論壇會場座無虛席,匯聚中德創新合作各領域的來賓。馮雪珺 攝

中國政策一直愈加開放——政府官員這麼看

德國聯邦教研部關鍵技術司負責人赫爾伯特 蔡澤爾認為,當今世界充滿挑戰與衝突,誤解和壁壘是重要原因。德中加強合作尤其是工業領域的貿易合作,有利於利用共同的經濟利益編織緊密的關係網絡,是一種很好的增進兩國關係的方式。正如德國“工業4.0”強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合作那樣,“‘合作’是‘工業4.0’的重要內核,也是發展德中關係的必經之路”。

蔡澤爾強調,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尤其是中國對加強中德合作的強烈意願,讓他印象深刻。“這些年來,從中國的表現可以看出,中國的政策一直在愈加開放。”不論是在國際事務中保持理性中立的態度,還是期望與德國一同擴大共同經濟利益方面。他表示,雙方發展合作必然會經歷磨合的過程,這是雙方都能理解的事情。

中小型企業合作前景大——工業科研專家這麼看

德國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迪特爾 施帕特表示,中小企業是德國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創造工作崗位的主力軍,德國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很高興中國也認識到這其中的重大意義。例如大力扶持推動小型企業,使其壯大發展為中型企業。”施帕特尤其指出,中德在工業製造業和能源體系的創新合作,互補性強,發展前景巨大。

加快落實雙方受益的合作框架——中國問題專家這麼看

德國中國問題專家、新烏爾姆應用技術大學教授冉珊鶴希望德中兩國擬定一個框架協議,儘快落實能讓雙方都從中受益的具體創新合作方向。“李克強總理剛剛在演講中説,中德之間的合作要讓雙方共同受益、取得成功。這點説的非常好。”冉珊鶴表示,尤其是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問題等方面的合作,不僅是中德兩國的利益,也是全世界的關切。電動車領域、“工業4.0”話題,德中兩國都已開始合作。“中國在人工智慧和信息技術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所以為什麼不跟中國合作呢?”(人民日報記者 白陽 馮雪珺 管克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