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洋局局長: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2017-06-09 10:55 來源: 海洋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 宏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關係民族生存發展,關乎國家興衰安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只有以此為根本指引,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並激發自覺行動,才能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共識、輿論環境、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意義重大

海洋是人類社會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走向海洋是世界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和發展途徑。中華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千百年來,我們的先民深耕大海、揚帆遠航,創造了延綿不息的中華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端中國、連接東西方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把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媽祖海洋文化在千年航海通商史中不斷傳承昇華,成為連接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遺憾的是,歷史上我國農耕文明繁榮,卻掩蓋不了國家和民眾海洋意識的薄弱,長期以來,僅只是從“興漁鹽之利、仗舟楫之便”的視角來看待海洋,重陸輕海,缺乏從戰略高度認識海洋,致使中華民族錯失了兩次海洋意識覺醒、海洋大發展的機遇。一是錯失了走向海洋意識的覺醒,15世紀大航海時代,多個歐洲國家向海發展,通過拓展海洋空間、利用海洋資源先後崛起,成為世界強國,而同期隨著明朝政府最後一次大規模遠洋航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結束,封建統治者實施大規模海禁鎖國政策並延續至近代,唐宋時期一度興盛的海上貿易一去不復還,我國與海洋強國失之交臂。二是錯失了海權意識的覺醒,在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馬漢“海權論”掀起了現代海軍建設思潮,西方國家紛紛通過發展海上力量,控制海洋運輸和貿易通道,走上了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逐漸處於有海無疆、有海無防、有海無軍、有海無權的落後狀態,桎梏于近百年遭受西方列強海上入侵和蹂躪的屈辱歷史。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積極主動迎接新的海洋思潮覺醒,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補齊了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兩個發展短板。當前,海洋已成為我國連接世界的藍色橋梁和重要門戶,我國經濟形態和開放格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徵:一是我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种經濟形態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深化;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了大進大出、兩頭在海的經濟格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海洋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到位,方向才會準確,行動才會自覺。建設海洋強國不僅需要強大的海洋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保障,更離不開海洋意識、海洋文明等軟實力的支撐。我國海洋意識提升歷經坎坷,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不斷提高,民眾日益關心海洋、愛護海洋,海權意識明顯提升。但與其他海洋強國相比,我國仍然普遍存在公眾海洋觀念落後、海洋知識匱乏和海洋實踐單薄等諸多問題,已成為海洋強國建設和海洋事業發展的瓶頸。我們要用更先進的理念,更有力的行動,更優秀的作品,營造有利於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環境和氛圍,為海洋事業發展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奏響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強音。

把握中國特色的海洋意識導向

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啟于歷史悠久的耕海牧漁和揚帆遠航,承于近代艱苦卓絕的海洋開發實踐,也必然興于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發展中國特色的全民海洋意識,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提升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環保意識、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合作意識,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思想輿論基礎和精神文化支撐。

一是樹立陸海統籌的海洋國土意識。深刻認識和領會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從狹隘的陸域國土空間思想轉變為海陸一體空間思想,樹立陸海統籌理念,從根本上轉變以陸看海、以陸定海的傳統觀念,使海洋國土觀念深植于全體公民尤其是各級決策者的意識之中。

二是樹立依海富國的海洋經濟意識。充分認識到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關鍵領域,從單一的海洋産業思想轉變為開放多元的大海洋經濟思維,確立多層次、大空間、海陸資源綜合利用的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意識,不斷提高海洋及相關産業、臨海(港)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樹立與海為善的海洋環保意識。堅持生態優先,落實綠色發展,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營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氛圍,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的海洋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四是樹立守海有責的海洋權益意識。既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海洋安全環境和維權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矢志不渝地堅定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又要統籌維權和維穩兩個大局,注重促進和擴大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

五是樹立和諧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識。傳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堅持親、誠、惠、容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樹立大國責任意識,共享海洋發展成果,強調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海洋發展共同體意識,推動全人類海洋事業的持續發展。

多重並舉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堅持高站位、多層次、寬視野,共同不斷努力。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我國利用海洋的歷史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強我國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研究、宣傳,並轉化為教育內容和海洋文化資源,培養國民熱愛海洋的感情,讓全民感受到我國不僅是一個有悠久農耕文明的陸地國家,也是一個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國家。

二是要積極倡導我國和平、合作、共贏的海洋發展理念。以中國特色海洋意識為導向,創新海洋新聞媒體工作、做好海洋意識輿論引導,圍繞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我國“和平、合作、共贏”海洋發展理念的國內外傳播,提升全民族投身海洋建設的積極性和凝聚力,擴大和增強我國海洋發展理念的國際認同程度和吸引力。

三是要建立健全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工作機制。把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納入中央和地方的宣傳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和統籌協調機制,完善海洋宣傳教育機構。依託涉海機構、各級各類媒體,健全海洋意識公眾參與機制,提升公眾親海活動服務品質,形成親海、愛海、強海的社會氛圍。

四是要創新完善海洋精神文明的活動平臺。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導向,繼續鞏固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等重要的海洋宣傳活動和全國性的海洋賽事等品牌項目,打造高品質海洋周、海洋節、開漁節、藝術節等海洋特色文化節慶活動,不斷推陳出新,積極創作海洋文藝精品,結合海洋閒暇旅遊産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海洋精神文化需求。

新形勢下,我們要著力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夯實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