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舌尖上的選擇”給出新方案
——我國國民營養計劃三大看點

2017-07-19 18: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李松、陳聰)我國為國民營養健康發展設定了明確目標:到203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至5%以下,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需求。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全方位佈局國家營養發展未來,也為老百姓“舌尖上的選擇”給出新方案。

正視“隱性營養風險” 為不同人群營養問題開“處方”

近年來,吃飽對於多數國人而言,已不再是問題,但各類“隱形營養風險”仍然存在: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消費過度增加,膳食脂肪供能比明顯上升;奶製品攝入不足,鹽攝入過高;膳食纖維、礦物質等有益營養成分攝入不足……

“營養不營養,標準是前提”。國民營養計劃提出,要制修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人群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導等行業標準,研究制定老年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等,確保公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在19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劉金峰説,在有完善營養標準基礎上,企業嚴格依據標準生産和加工食品,保證營養成分不損失、不降低。

同時,我國還將圍繞中小學生、孕産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實施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等,開出細緻的營養“處方”,全面提升國民營養水平。

“各項措施綜合施策,目的是使我國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居民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説,我國已設定營養健康發展的具體目標,到203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在2020年基礎上提高1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開展養生食材監測評價  讓“生吃泥鰍式”食療不再重現

食療養生是我國一種傳統飲食養生習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以簡便、適口、廉價等特點,為不同人群提供了個性化的食養指導,發揮了營養健康的積極功效。

但近年來,一些所謂的“食療養生”行為也受到全社會關注:從朋友圈裏的養生“爆文”到電視節目裏的“養生專家”,以次充好、摻雜使假式的食療養生方法頻頻出現,甚至宣稱生食泥鰍、綠豆也能治病……種種違規行為,已侵犯到消費者合法權益。

讓“生吃泥鰍能治病”這樣的所謂食療法不再重現,重要一環是要加強規範,強化各部門綜合監管。為此,國民營養計劃提出,要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完善相關評價制度。“相關部門將深入調研,篩選出一批具有一定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真正做到去偽存真。”金小桃説,我國還將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進一步完善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

培育公眾科學的營養知識素養也不可或缺。國民營養計劃指出,採用多種傳播方式和渠道,定向、精准將科普信息傳播到目標人群。發揮媒體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避免營養信息誤導。

培育營養專業人才隊伍,讓公眾“吃得更科學”

“吃得好並不代表吃得科學,更不代表營養平衡。”由於長期缺乏專業指導,我國居民的維生素、奶類、豆類食品攝入相對不足,而油脂和食鹽的攝入量又相對偏高,全社會亟須加強營養知識的普及和相關專業服務。

業內專家指出,講究膳食營養平衡是一門科學,需要營養師等專業人才服務,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雖然也開設了營養課,一些醫院也設立了營養科,但相較我國13億多人口龐大的營養需求,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相關專業人才短缺,發展不規範等問題仍然突出。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民營養計劃提出,加快推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

“相關營養師在臨床領域的配備還有了明確的指標要求,即在臨床營養科室,要使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説。

在加強人才建設的同時,我國還將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條件,推動“互聯網+營養健康”,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産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信息技術産品和服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