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通産業路 奔向小康路
——貴州部分貧困山區脫貧攻堅見聞

2017-08-22 15: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8月22日電 題:打通産業路 奔向小康路——貴州部分貧困山區脫貧攻堅見聞

新華社記者何天文、汪軍

夏秋之交,貴州山區,稻田與山上的茶園、果園連成一片。清早,村民們將從地裏採摘來的新鮮蔬菜水果拿到集鎮上、擺在公路邊出售。眼前的生機得益於貴州良好的生態,得益於山區産業結構調整而不斷向田間地頭延伸的産業路。

“路修到哪,産業就發展到哪”

走進武陵山區深處的貴州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萬畝標準化茶葉示範園隨山勢起伏綿延,一條條産業路通向茶園核心區域。20多名村民在茶園裏勞作。村支書周紹軍告訴記者,許多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村裏的茶葉專業合作社經營,每戶每年可凈增1000多元的收入。眼下,合作社帶領包括118戶貧困戶在內的200余農戶發展茶葉增收。

立足産業扶貧和增加農民收入,從油菜、玉米、水稻等傳統作物轉向發展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並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貴州山區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趨勢。

記者在綏陽縣看到,壩區正大面積發展精品水果、蔬菜和農業觀光遊,而通到山區的産業路把多個鄉鎮連接起來,通過發展金銀花産業帶動8000多戶農民脫貧增收。綏陽縣金銀花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廖祖勇説,全縣已種植金銀花18.4萬畝,年産值約1.4億元。農民每種1畝金銀花,年純收入超過2000元。

地處黔渝邊區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立足建設成為重慶市場的“菜園子”,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擺脫貧困。記者在這個縣河口、洋溪等地看到,硬化路延伸到蔬菜和中藥材基地,花椰菜和黨參、玄參等長滿一個個山丘;連片的大棚裏種著香菇、茶樹菇。河口鎮梅江村村民向海敏對記者説,他有4個大棚生産食用菌,每月毛收入1萬多元。

“路修到哪,産業就發展到哪。”道真縣委書記劉東明介紹説,近年,政府一邊多渠道投入抓交通等基礎設施,一邊引進大公司面向重慶市場發展“訂單農業”,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覆蓋2.8萬農戶9萬多人,近兩年帶動4700戶1.43萬人脫貧。

産業精準扶貧 多重效應顯現

貴州目前還有貧困人口370多萬。産業扶貧是脫貧攻堅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近期,記者在貴州部分山區採訪了解到,産業化精準扶貧,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多重效應:大批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留守兒童”問題不再突出,貧困山區展現新的活力。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貴州每年有數百萬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問題一度比較突出。這兩年,全省每年有80萬左右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當地基層幹部認為,農村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和産業化扶貧帶來的巨大變化,是吸引“雁歸巢”很重要的原因。

據道真縣人社部門統計,2014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近13萬人,到去年底減少到6萬人,近7萬人返鄉使留守兒童從1.1萬名減少到6500名,空巢老人、留守婦女也大幅減少。

這個縣洋溪社區村民韓艷華與妻子一起在浙江打工5年,去年9月回到老家流轉40畝土地種花椰菜、辣椒,全年可種植兩季,預計今年純收入可達12萬元。今年33歲的韓艷華對記者説,政府扶持農民發展“訂單蔬菜”,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道真縣扶貧辦介紹説,依靠産業扶貧,不少農戶主動放棄“吃低保”,全縣農村低保戶自2014年以來減少約70%,今年縣裏自我加壓,計劃脫貧1.3萬人,使貧困發生率降到7.4%。

産業扶貧需大力拓展産業路

“人走山路豬坐轎,人在流汗豬在笑;不是肥豬要坐轎,而是山中沒有道。”這是曾經流傳在貴州一些山區的順口溜,反映了農民對改善交通的期盼。

而今,“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已成為貧困山區幹部群眾的共識,交通建設力度逐年加大。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道真縣2016年新增縣鄉、通村公路1485公里,是“十二五”時期總和的1.8倍。交通改善了,汽車能開進産業區收購農産品。

道真縣交通局副局長冉佳文介紹説,去年結合村組公路建設,道真建成産業路500公里,今年還要建400公里。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全縣還需修建1500公里通村通組公路,資金籌措壓力較大。

産業路“梗阻”影響産業效益。赤水市現有竹林面積131萬畝,種植竹子是當地農民增收渠道之一。“每年有80萬噸的毛竹可供採伐,但由於産業路通達深度不夠,實際利用率只有50%左右,相當於有價值6億元的資源未變成財富。”赤水市林業局一位負責人説。

貴州自2015年底實現“縣縣通高速”後,已逐步將交通建設重心轉向農村路網建設,今年將實現建制村100%通油路,預計到2019年實現組組通公路。基層幹部群眾認為,農村公路建設宜與當地産業發展一同規劃佈局,整合資金投入,讓通達的産業路助力山區貧困群眾快步邁上小康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