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更穩定的工作 托舉人民幸福感

2017-10-10 08:2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浙江湖州設立創意“夢工場”,推動大學生以及小微企業創業。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設立扶貧微工廠,盤活農村閒散勞動力資源,帶動1萬餘人在家門口就業。陳曉東攝(人民視覺)

就業是民生之本,擁有更穩定的工作是人民群眾的期盼。

過去5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速換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的大背景下,就業形勢一直保持總體穩定,取得了驕人成績。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佈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就業”表現在全球63個主要經濟體中名列首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發佈報告稱,“生産率增長及高水平就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重點群體就業穩中有進、創業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就業服務保障日趨完善,“更穩定的工作”正托舉起人民穩穩的幸福。

5年就業水平一路上揚

795萬,這是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數量,比2016年又多出了30萬。要解決好逐年增加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需要合理的政策引導、可行的方案舉措以及多方的配合努力。

在今年就業過程中,天津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學生金蔚就沒有為求職焦慮。去年暑假,他免費參加了天津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組織的工業機器人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被某科技公司看中,提前簽訂了就業協議。“有這麼多項目搭橋鋪路,我們大學生只要努力就會夢想成真。”金蔚説。

“中國現在的農村,至少是我現在經歷的農村,真的是一片沃土。”已經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當了3年大學生村官的徐聚民同樣很有感觸。對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青年學生到基層一線去的殷切期望,他也有了更深的領悟,“農村需要大學生施展自己的力量,大學生在農村也更容易獲得平臺。”

金蔚和徐聚民的就業經歷是百萬畢業生成功邁入社會的縮影。各類招聘雙選會,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登記全覆蓋。大學生村官、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在各項政策保駕護航下,高校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方便、選崗位越來越從容、畢業季也越來越溫暖。據統計,雖然近年來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從2012年680萬人躍升至2017年795萬人,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始終保持穩定,初次就業率連續穩定在70%以上,年底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除了青年學生需要考慮就業的問題,貧困人口以及其他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問題同樣引人關注。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13至2016年,累計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23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99萬人,共幫扶22萬戶零就業家庭中的24.9萬人就業,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重點群體就業水平一路上揚的情況下,中國整體就業成績令人欣喜。這5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每年都保持在1200萬人以上,5年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增量約等於英國人口總數。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日趨優化、統籌城鄉就業進展顯著、區域就業格局更加合理,國際勞工組織也點讚中國就業政策,認為中國經驗是 “現代就業理念、世界各國經驗與中國實際的最好結合”。

創業創新貢獻就業新機會

中國就業成績單的全線飄紅還離不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強力驅動。

青年是創業創新的主力軍。2013年5月,習近平在參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主題團日活動時指出,要進一步關注青年願望、幫助青年發展、支持青年創業,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中國人民大學發佈的《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近九成在校大學生曾考慮過創業,近兩成擁有強烈創業意向,近三成大學生有創業經歷。

在廣東東莞,5000元一次性創業獎勵和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解決了龍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偉聰的啟動資金問題。“我們的創業路走得更穩健了。”陳偉聰感慨道。

資金支持以外,國家對創業教育的重視也讓這些創業新生力量有了更多的信心。創業教育列為高校必修課、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初步建成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在眾多政策措施助力下,高校畢業生創業態勢喜人,麥可思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近5年來,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創業比例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7屆的3.0%,接近翻了一番。以2017年795萬應屆畢業生的總量計算,年創業大學生的數量超過20萬人。

海歸創業同樣是創業創新的中堅力量。海歸群鳳還巢的背後,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功不可沒。“零成本創業,這對初創企業就是雪中送炭。”2013年,從美國歸來的楊子斌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經過向北京(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申請,他成功入駐集中辦公區、享受免費工位,企業註冊、法律諮詢、創業輔導等費用一律全免。5年來,像這樣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全國已建成347個,入園企業2.7萬餘家,7.9萬名留學回國人員在園創業,千萬名如楊子斌一樣的年輕海歸得以免除後顧之憂,“輕裝上陣”。

聚沙成塔,創業熱潮的噴薄而出也帶來了新變化。近年來,中國新登記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2013年至今,新登記企業每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2016年日均新創設企業近1.5萬戶,比上年日均增加3000戶,對同期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近40%。創業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正不斷顯現。

保障日趨完善穩就業

5年來,中國在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的同時,就業服務、保障機制也日趨完善。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就業效率大大提高。6月21日至23日,在首屆全國人社信息化創新應用展上,150多個鮮活應用案例展示著“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建設對促進就業的成效。對於這一點,大學生孫婉瑩更是體會得真切,從提出求職創業補貼申請,到800元補貼被打進銀行賬戶,她沒有為辦這件事邁出校園半步。“我將材料交給輔導員,沒過幾天就拿到錢了,效率真高。”如今已經順利就業的她笑容滿面。

職業技能培訓持續發力,人人爭有一技傍身。2013年,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強調要“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家住南京市白下區的殘疾小夥顧衛是職業技能培訓的受益者。在參加了當地開辦的高科技助殘培訓班後,他的攝影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如今,身為攝影師的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5年來,職業技能教育的大動作一個接一個:開展技能振興專項活動、推動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發展、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累計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9700余萬人次、制定出臺4大類十多項技能人才政策、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7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近600個……持續的投入帶來了纍纍碩果: 截至2015年底,我國技能勞動者1.65億人,佔城鎮就業人員的41%,普通百姓的就業路正越走越寬闊。

勞動關係有保障,安心就業無煩憂。北京市通州區的保安老馬最近很開心,“簽了集體合同,咱這心裏更踏實了”。近年來,通州區著力推行小企業勞動合同制度實施專項行動,老馬是受益者之一。截至2016年底,通州區百人以上企業集體合同簽訂率達97%,小微企業集體合同覆蓋率90%,行業集體合同覆蓋職工近1.5萬人。

全國範圍內,這樣的保障就業權益行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針對勞務派遣被濫用的問題,國家採取專項行動,指導企業實現用工方式平穩過渡,保障廣大勞務派遣工合法權益;針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各地不斷完善政策,在建築行業普遍建立了工資保證金制度。一些地區還建立了應急週轉金制度。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也進一步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強化日常巡查與各類督察,嚴厲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犯罪行為。各項政策措施多管齊下,老百姓入得了職,也穩得下來,“飯碗”正越端越牢。(李貞 劉靜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