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遵義:返鄉創業農民工的“鄉村振興夢”

2017-10-31 11:3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10月31日電 題:貴州遵義:返鄉創業農民工的“鄉村振興夢”

新華社記者李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十九大報告中對於中國“三農”問題的新部署和新安排,如響鼓重槌般深印在返鄉農民工張明富的心裏。

今年55歲的張明富,在遵義市匯川區大坎村創業了20年。20年間,他目睹了家鄉的巨變。“我1998年回到大坎村創業時,村裏只有一條通拖拉機的山路,村民窮得住土坯房、吃包谷飯,農民因買不起洗髮水,習慣用洗衣粉洗頭。”

相比不通路、不通水、缺乏動力電的農村創業環境,人們對返鄉創業的不理解、對農村發展的不自信,讓張明富更覺在窮山溝創業的艱辛與孤獨。

“農村創業每一步都在刷新或衝擊農民固有的觀念和習俗,而且農民貸款難、農村資産得不到銀行認可。”張明富説,創業期間,他也曾迷茫徬徨過,甚至懷疑過農村創業的價值。

但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他還是堅持了下來。“農村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家鄉的建設,外出學到知識的農民工不幹,誰來幹?”張明富説。

如今,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通過苦幹實幹,從一個靠刷油漆、賣化粧品起家的農民工,變成一個擁有化粧品生産、鵪鶉養殖加工、生豬養殖、農業休閒觀光旅遊等四大産業,一年穩定用工200多人,年産值7000多萬元的鄉村致富帶頭人。

而在張明富的帶動激勵下,原先認為農村沒有發展前途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就業。

今年32歲的張曉輝,17歲開始到浙江、上海等地務工時,逃離農村的心情是那麼迫切。

“我們村當時就是一個窮山溝,找媳婦都困難。2002年去外面打工時,村裏只有一條窄窄的泥巴路,有些路段還是懸崖,下雨天車子都不敢開進來。”張曉輝説,2016年春節返鄉時,看到家鄉路寬了、房子變漂亮了,他內心相當震撼。

“和村民們聊天時,大家都説家鄉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張明富的帶動發展。受到張明富的榜樣激勵,我也萌生了返鄉發展服務家鄉的念頭。”張曉輝説,2016年4月,他辭去上海每月2萬多元工資的工作,帶著近200萬元資金回到家鄉創業,在鄉鎮開了兩家廣告店,並在家鄉搞起了“山林雞”養殖,市場前景良好。

原先夢想有輛自行車就算人生幸福的村民方開友,在張明富的夢潤集團學到修車開車技術後,在外打拼五六年,將積攢的20多萬元,回鄉創業開了3家母嬰店,一年收入20多萬元。生活富裕後,他買了一輛越野車和一輛金盃車。“家門口創業致富的感覺,比在外面吃山珍海味還幸福。”方開友説。

在張明富創業帶動和感召下,特別是隨著大坎村基礎設施的日益改善。這五年來,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鄉創業就業,100多名返鄉人員成功創業後變成帶動一方發展的“小老闆”。

“這些人返鄉後,有跑運輸的、有開超市的、有搞種植養殖的、也有販賣水果蔬菜的。隨著他們的回流,村裏重現生機與活力,大坎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創業村’。”村主任胡全偉説,中國農村要復興,需要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返鄉群體帶動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