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國綜合性實體政務大廳普查報告

2017-11-23 09:55 來源: 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本屆政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各級政府綜合性實體政務大廳(以下簡稱“政務大廳”)和網上辦事大廳建設邁上新臺階,形成了網點覆蓋全國的政務服務體系,部分地方初步建成省市縣統一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有力推動了“放管服”改革,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權責清單制度、“多證合一”等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切實方便了企業群眾辦事,促進了行政權力陽光運行。同時,各地政務大廳也面臨著理順體制機制、實現數據共享、提升服務效果等新挑戰。

為全面了解政務大廳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困難問題,2017年2月至8月,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全國政務服務體系普查的通知》(國辦函〔2017〕17號)要求,全國3208個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報送了大廳基本情況、事項進駐辦理情況、信息化系統情況,以及標準化建設與應用、服務信息公開、監督管理制度等方面有關數據,並反映了大廳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政策建議,國辦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支持下對普查數據及情況進行了梳理分析。有關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綜合性政務大廳工作,推行市縣鄉(或省市縣鄉、省市縣鄉村)多級政務大廳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業務系統、統一管理監督,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全國政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多個地方初步建成統一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

政務大廳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截至2017年4月,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設立政務大廳3058個,覆蓋率94.3%。其中,省級政務大廳19個(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地級市政務大廳323個,縣級政務大廳2623個,直轄市區縣政務大廳93個。此外,鄉鎮(街道)共設立便民服務中心38513個,覆蓋率96.8%;國務院部門共設立政務大廳42個。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寧夏7個省(區)已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務大廳全覆蓋。


圖1 全國政務大廳覆蓋情況

政務大廳是群眾辦事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各級政務大廳積極推進審批部門和事項全面進駐,努力推動群眾關注度高、辦理量大的服務事項進駐,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提升辦事效率,大部分實現了從單一審批向綜合服務轉變,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辦事的主要渠道。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政務大廳總辦件量6.02億件,相當於每個大廳辦理19.7萬件,日均辦理784件。從大廳年平均辦件量來看,地級市大廳最高,達52.6萬件,省級大廳次之,為40.4萬件,直轄市區縣大廳28.9萬件,縣級大廳14.7萬件。目前,群眾在政務大廳辦件量遠超過互聯網平臺,地級市86.9%的辦件量發生在政務大廳,西部地區更是高達97%。


圖2 具有政務大廳和網上平臺的地區兩類渠道辦件量對比

政務大廳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線下支撐。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按照統一要求,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取得明顯成效,浙江、廣東、貴州、江蘇等地已經建成覆蓋省市縣各級的統一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從各地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情況看,凡是線下實體政務大廳與網上辦事平臺實現一套系統辦事、一體化運行的,均取得了較好實際效果。如,江蘇省升級改造各級政務大廳,推行“不見面”審批,對省市縣三級5300余個政府機構的66萬多項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進行統一管理、動態更新,打造縱橫全覆蓋、事項全口徑、內容全方位、服務全渠道的網上網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以地級市網上辦事平臺為例,有政務大廳支撐的平臺,可受理的行政許可事項比沒有政務大廳支撐的平臺多50.5%,其中,能夠即時辦結的事項(又稱“即辦件”)數比沒有政務大廳支撐的多274%,能在1個工作日內辦結的事項數比沒有政務大廳支撐的多320%,平均預約量多26%。


圖3 有無政務大廳支撐的網上平臺進駐事項對比


圖4 2016年有無政務大廳支撐的網上平臺平均辦事預約量對比

政務大廳是諮詢會辦的綜合平臺。不少地方政務大廳集協調中心、求助中心、調解中心為一體,統一運行、協同服務,全方位解決企業群眾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在政務大廳設立民生訴求會辦中心,統一接收群眾諮詢投訴,協調推動部門辦理,年均受理群眾訴求5000多件,辦結率100%。另外,全國有471個政務大廳進駐了統一的12345等政務服務熱線,多地政務大廳配備了專業導辦督辦人員,開展諮詢引導。其中,天津市依託政務大廳,將原政府部門的53條服務熱線,統一整合為“88908890”,並配備500多人的支撐隊伍,對群眾的辦事諮詢進行答覆,對反映的問題及時轉辦、交辦、督辦,真正做到“撥撥就靈”。


圖5 政務大廳進駐統一服務熱線情況

政務大廳組織保障體系初步健全。各地區普遍設立了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行政審批局等專門機構,負責統籌推進政務大廳建設、管理監督進駐業務部門、優化創新具體政務服務,成為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力量。四川、北京、上海、江蘇等16個省級政府還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規定或管理辦法,對政務大廳建設、部門事項進駐、辦事服務標準等提出規範要求。其中,四川省于2013年率先頒布《四川省政務服務條例》,推進審批項目、辦事制度、服務模式、辦公場地和設施標準化建設;福建省福州市于2014年出臺《福州市行政服務條例》,將“馬上就辦”、“兩集中、兩到位”、“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以地方法規形式寫入條例。

表1 省級政務服務管理規定(辦法)

序號

省(區、市)

制度名稱

1

北京

《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暫行辦法》

2

天津

《天津市行政審批管理規定》

《天津市行政許可管理辦法》

3

吉林

《吉林省政府政務大廳行政審批服務項目管理辦法》

4

山西

《山西省政務服務管理辦法》

5

上海

《上海市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法》

6

江蘇

《江蘇省政務服務管理規定》

7

浙江

《浙江省行政審批服務管理辦法》

8

江西

《江西省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法》

9

湖北

《湖北省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管理辦法》

10

湖南

《湖南省政府服務規定》

11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務服務管理辦法》

12

海南

《海南省政務服務管理辦法》

13

四川

《四川省政務服務條例》

《四川省政務服務監督管理辦法》

14

貴州

《貴州省行政服務監督和管理辦法(試行)》

15

雲南

《雲南省政務服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

16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務服務辦法》

 

二、發展成效

(一)推動“放管服”改革各項任務落地

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各地政務大廳充分發揮直接面向企業群眾服務的優勢,深入貫徹“放管服”改革,成為權責清單制度、“多證合一”等改革措施落地施行的主要平臺。

權責清單制度得到細化落實。推行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制度(簡稱權責清單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於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具有重要意義。各地政務大廳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具體承辦權責清單中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獎勵和行政徵收等多類直接面向企業群眾的辦事服務事項。全國政務大廳共入駐行政許可事項51.4萬項,平均每個政務大廳可辦理168項,89.8%的大廳提供了行政確認等其他服務事項。在具體辦理過程中,政務大廳還將行政權力事項進一步拆分為服務事項,細化要求,優化流程,推進行政權責依法公開,強化行政權力監督和制約。如,浙江省公開的行政權責清單中,“企業及分支機構登記(設立、變更、登出)”只是一項行政許可,有關政務大廳在具體工作中,按照登記、設立、登出等具體業務,以及企業集團、外資企業、分公司等主體的不同,細化拆分為34個子項,每一個子項都有不同的業務流程和材料要求。

“多證合一”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政務大廳積極落實“先照後證”、“多證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多地大廳設立了商事登記業務辦理專區,將工商、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窗口集中在一起,匯總填報表格,提供企業名稱預核準、企業登記註冊等服務快速通道,顯著縮短辦理時限,積極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力。普查顯示,“多證合一”前,企業登記的平均辦理時限為16.8天,“多證合一”後縮短至3.4天,壓縮幅度達79.8%。如,河南省大力推進“35證合一”,在政務大廳實行“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網歸集、一鍵推送”工作模式,可在1至3個工作日內辦結企業設立登記。


圖6 “多證合一”服務壓縮天數情況

“群眾少跑腿”不斷推進。為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各地政務大廳結合實際大力推進辦事事項的即時辦結。普查了解到,2985個政務大廳的17.9萬個事項實現了即辦即結,立等可取;924個政務大廳開展了證照寄送服務,有效減少了企業群眾跑腿次數。浙江省義烏市行政服務中心主動向省數據中心申請共享身份證、營業執照及其他信息,減少群眾提供辦事材料,日均通過快遞送達的辦事結果已超過1000件,每年可減少群眾到窗口近30萬次。


圖7 有“即時辦結事項”的大廳分佈情況

(二)促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

各地政務大廳按照利企便民要求,加強部門間協同聯動、優化審批流程,全面落實“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有效促進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


圖8 各省(區、市)政務大廳整處<科>室進駐部門佔比情況

全面落實“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各地區依託政務大廳清理歸併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職能,推進各部門的審批、服務職能向一個處(科)室集中,各審批服務處(科)室向大廳集中;推進分散的審批服務事項進駐大廳到位,授權到位(“兩集中、兩到位”)。全國共有2734個政務大廳推行了“兩集中、兩到位”改革,佔政務大廳總數的89.4%。天津、浙江、吉林、山西、山東等地整處(科)室進駐的部門比例均超過了50%。四川省42個有審批職能的省政府部門(單位)中,除省知識産權局、省鹽務局外,都設立了行政審批處,並全部入駐政務大廳。“兩集中、兩到位”改革使政務大廳從設立之初的簡單“收發室”模式,走向真正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方便了企業群眾辦事,提高了審批效率和監管效果。

探索試點行政審批機構改革。目前,全國地級市和區縣(含開發區、自貿區等)共成立行政審批局180個(其中135個是政務大廳的管理機構),平均劃轉15個行政職能部門和119項審批事項,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其中,最早成立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行政審批局,與政務大廳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集中統一辦理各類行政權力事項和便民服務事項。天津市政府的37個委辦局全部成立行政審批處,16個區全部成立行政審批局,形成“市級審批處+區級審批局”的新型行政審批體制。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將109枚印章合併成1個,18個部門近600人審批減少到1個部門102人;將重復、交叉的審批事項進行清理合併,從216項減少到147項;投資項目、企業設立審批用時分別不超過原來的1/2、1/3。銀川市行政審批局實施的153大類505項具體審批業務辦理時限由法定的合計4080個工作日減少到880個工作日,減幅達79%。

推行“一門式”服務改革。為杜絕“無故不受理”、“兩頭受理”、“超時辦理”等問題,一些政務大廳採取了“一門式”服務模式,通過設立綜合窗口,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受理、統一分辦、統一反饋,有效提升了群眾辦事滿意度。如,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于2014年推行“一門式”服務改革,在窗口數量減少30%的情況下,辦理事項增加了3倍多,群眾排隊等候時間減少一半以上,平均辦理時間縮短7.5個工作日。目前,廣東省在全省範圍內推廣“一門式”模式,黑龍江、江蘇、江西、四川、陜西等省份一些地方也在不同程度學習借鑒這種模式。


圖9 全國推行“一門式”服務改革的省份情況


圖10 “一門式”模式大廳和其他模式政務大廳平均窗口數情況

深化並聯審批改革。為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減少權力尋租,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各地普遍開展並聯審批,統一受理涉及多部門的投資項目審批事項,取得了明顯成效。普查發現,投資項目並聯審批事項平均涉及6個部門,其中124個事項涉及部門超過10個。實行“並聯審批”將平均辦理時限由65.5天縮短至21天。如,四川省達州市投資建設項目報建審批由1042天縮短至60天,壓縮了982天(約為2.7年)。此外,各地政務大廳針對多個部門業務流程普遍存在評估、審圖、實地查勘等費時較多的環節,創新提出“模擬審批”、“多評合一”、“多圖合一”等方式,進行聯合辦理,顯著提高了審批效率。如,江蘇、福建等地開展模擬審批,實現後置部門提前介入;江蘇省鎮江市推行“多評合一”改革,項目評估審批週期由141個工作日縮短到50個工作日以內,壓縮比例64.5%;江蘇省鹽城市在政務大廳推行“七圖”聯審,加強市縣兩級圖紙審查聯審聯動,施工圖聯審由40多個工作日,壓縮為7個工作日。


圖11 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壓縮天數情況

(三)推進服務流程優化

全國政務大廳通過優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方式,不斷提高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普查發現,全國政務大廳總計優化事項17.3萬項。其中,每個大廳辦理量居前五位的事項累計減少辦事材料34409份,平均每個事項減少14份,減少幅度達60.2%。同時,全國73.4%(2246個)的政務大廳提供預約服務。在提供預約服務的大廳中,實現網上平臺預約的佔38%,手機等移動客戶端預約的佔19.4%,電話預約的佔85%。多地政務大廳推行“辦事無休”服務。比如,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2004年4月起推出居民辦證類、房地産證及相關配套業務等服務事項雙休日對外服務,深受群眾好評。有855個政務大廳提供全程無償代辦服務,涉及事項66.9萬項,2016年共代企業群眾辦事487.2萬次。內蒙古、遼寧、河北等11個省份開展市、縣、鄉、村多級無償代辦,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辦事難的問題。


圖12 優化流程後辦理量前五位的事項辦事材料減少情況


圖13 各級政務大廳提供預約服務情況


圖14 政務大廳提供預約方式情況


圖15 各級政務大廳提供代辦服務情況

此外,不少地方將服務功能下沉,推進事項區域內通辦。比如,重慶市渝北區推出22項公共服務事項同區通辦,實現居民就近提交申辦事項、就近領取辦理結果。北京市東城區與轄區內企業開展合作,建立政企聯動服務機制,設立“政務服務站”,將政務大廳部分審批事項的代理服務下沉到服務站辦理。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政務大廳將殘疾人辦證窗口設在傷殘鑒定的定點醫院,大大方便了殘疾人鑒定辦證。

(四)促進行政權力陽光運行

政務大廳把進駐部門的行政行為置於企業群眾的監督之下,全面公開辦事事項名稱、條件、材料、流程、時限等,使政府工作真正做到了陽光運行、公開透明,保證了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各地區在推進政務大廳建設的過程中,建立了較完善的監督機制,實現了對辦事過程的立體式監控。77.2%的政務大廳建立了電子監察系統,82.5%的政務大廳開展了視頻監控,74.1%的政務大廳設立了現場投訴受理區,89.7%的政務大廳提供了電話監督方式。在規範涉企收費方面,不少地方通過政務大廳實施“一個窗口收費”,要求進駐單位必須公開和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及其標準,實行收費報批、集中收繳、統一劃轉、收繳分離,有效規範了進駐單位涉企收費行為。全國政務大廳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度、工作人員行為規範制度的比例超過90%;建立限時辦結制度、首問負責制度、投訴處理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的比例超過80%。此外,近40%的政務大廳建立了超時默許制度,在事項辦理超過承諾時限後啟動該程序,24小時內辦結。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還探索推行窗口受理無否決權制度。


圖16 全國政務大廳採用的各類監督方式情況


圖17 全國政務大廳管理機構制定的管理制度情況

三、存在問題

地方普遍反映,政務大廳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探索設立,其機構性質、職能編制,以及與業務部門、信息化部門的關係等在不同地方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發展面臨“三不三難”問題。

一是認識不統一。《行政許可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中辦發〔2011〕22號)對行政審批運行程序、聯合辦理,政務大廳管理機構的性質、經費等做了規定,但有關要求較為原則,缺少配套操作層面辦法。同時,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政務服務新的提供方式不斷涌現,政務大廳建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和新問題。各地對政務大廳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存在不同認識,在具體工作中對現有政策貫徹落實程度差異很大。19個省認為省級政務大廳將部門的審批事項集中起來統一運行和監管,有利於提高審批效率,推進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浙江、廣東等地則認為發展網上辦事大廳,已經可以優化部門審批流程,方便企業群眾辦事,不必專門建設實體省級政務大廳;有的地方要求所有部門進駐政務大廳,有的地方僅要求有行政審批事項的部門進駐,等等。調查顯示,平均仍有21.5%的審批部門和36%的行政許可事項未進駐政務大廳,部分地方的進駐比例更低。如,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34個部門權責清單中行政許可事項共有156項,縣政務大廳僅進駐了12個部門的18個事項,部門進駐率35.2%,事項進駐率11.5%。此外,一些政務大廳反映,由於授權不到位,很多事項仍需企業群眾回到部門蓋章。

二是發展不平衡。從各省政務大廳平均進駐事項數方面看,前三位的省份是福建、貴州、浙江,進駐事項數均超過500項,後三位為西藏、青海、新疆,進駐事項數不足150項。其中,福建省平均進駐事項最多,為677項,西藏自治區最少,為40項。2016年四川、江蘇、浙江、寧夏平均每個政務大廳月辦件量超過3萬件,廣西、青海、海南、西藏不足5000件。從各地政務大廳部門進駐情況看,僅有6個省份政務大廳的審批部門進駐比例超過90%,13個省份在70%至80%之間,5個省份在60%至70%之間,3個省份在50%以下。


圖18 各省(區、市)政務大廳平均進駐事項數情況


圖19 各省(區、市)政務大廳月平均辦件量情況

三是服務不到位。當前,很多政務大廳辦事窗口設置不科學,與業務部門辦件量不匹配,導致出現不同窗口“冷熱不均”等現象。一些窗口排隊人數多、人滿為患,群眾辦事等待時間較長,甚至排一天也辦不上業務;另一些窗口少有群眾辦事,有時一天也無人問津,出現人員長時間離席、聊天看報等問題,群眾對此多有抱怨和詬病。如有的大廳社保窗口數量少,辦事群眾早上六、七點鐘就到門口排號,到下午四點也沒開始辦理,感嘆大廳辦事很“煩心”;有的大廳距離城區較遠,周圍公共交通配套跟不上,不方便群眾辦事;還有一些大廳的服務功能不完善,未能提供預約、繳費、延時辦理等服務,導致群眾辦事“費時費力”。部分政務大廳服務信息公開不到位、內容不全面,群眾“找不到”、“看不懂”,只能到大廳窗口向工作人員進行諮詢;還有不少網上辦事平臺內容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甚至下載的表格也與實際要求不符,群眾網上辦事“辦不通”。

四是信息共享難。全國72.1%(2205個)的政務大廳建立了綜合審批管理平臺,其中超過70%的平臺未能與部門辦事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僅595個平臺與部分職能部門的業務系統實現了數據對接。不少政務大廳在辦理業務時,面臨“多套系統、多個流程、反復登錄、重復錄入”問題,嚴重制約了審批效能的提升。浙江省寧波市反映,政務大廳除統一開發的審批系統外,還有市級部門系統33個,省級部門系統33個,國家部委垂直系統34個;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政務大廳進駐部門25個,使用部委、省、市開發的辦理系統30余個,有的一個部門辦件系統達6個;銀川市行政審批局除使用行政審批服務系統外,還同時使用8個國家部委的16個全國通用審批監管系統,以及7個自治區廳局的12個系統。廣東省東莞市反映,由於已建的電子證照庫與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缺乏統籌考慮和有效打通,電子證照的應用和網上驗證仍有難度。


圖20 政務大廳審批管理平臺與部門業務系統對接情況

五是部門協調難。不少地方提出,由於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授權,政務大廳對規範部門辦事沒有硬性約束手段,協調監督進駐事項的辦理存在難度,推進綜合窗口、並聯審批等工作較為吃力,非試點地方難以推行“一個公章管審批”。還有地方提出,中辦發2011年22號文件關於政務大廳管理機構應使用行政編制的要求沒有落地,政務大廳履行集中審批服務管理難度大。普查發現,約50%的管理機構是事業單位,還有約10%尚未經編制部門批准。


圖21 政務大廳管理機構性質情況

六是平臺統籌難。當前,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不少地方部門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端建設了多個辦事平臺。由於分屬不同的部門或機構,導致不同平臺之間缺乏統籌協調,業務內容多有重疊,甚至出現同一事項不同平臺辦事信息不同、辦理程度不同的問題,既導致重復建設,也讓群眾無所適從,實際辦事體驗不好。同時,由於政務大廳在國家層面缺少統一的管理機構,各級政務大廳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出現了“多頭提要求,實際無人管”的現象。

四、相關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便民服務平臺建得好不好,關鍵看服務實效。李克強總理要求,把實體政務大廳、網上政務平臺、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結合起來,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政務大廳要真正做到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結。普查中,地方同志普遍建議,推進政務大廳的建設和發展,必須堅持利企便民的總原則,加強指導協調,強化各渠道與各部門統籌,打通信息孤島,促進業務協同。

一是加快健全政務服務體制機制。在國家層面明確統一的政務服務管理機構,統籌推進全國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總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驗,研究確定政務大廳管理機構的設立標準和發展模式,厘清政務大廳管理機構(政務服務管理機構)、業務部門、審改部門、網上辦事平臺建設運維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明確賦予政務服務管理機構組織協調、指導監督業務部門開展政務服務的職責。探索線上線下兩個政務服務管理部門整合,用“一套班子、一個系統”,覆蓋多個渠道。

二要加快出臺服務規範和管理辦法。以利企便民為導向,探索啟動《政務服務條例》編制準備工作,著手制定全國政務大廳建設管理辦法,推進進駐政務服務事項統一規範,明確政務大廳窗口設置原則,並加強業務指導和評價考核,推動各級政務大廳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全國政務大廳關鍵數據動態信息庫,對政務大廳運行及事項辦理情況進行監測與分析,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供支撐。

三是推動政務服務資源互通共享。加快政務大廳綜合審批辦事系統建設,對接各部門業務系統,推進政務信息共享共用,提供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接收分辦、統一支付繳費等功能,實現一體化的預約辦理、結果查詢、諮詢投訴。統籌推進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簽章等在政務大廳的應用。加強對共享數據的分析利用,凡是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群眾重復提交,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真正讓企業群眾少跑腿、辦成事。

四是推進線上線下平臺融合發展。推動政務大廳辦事系統和網上系統一體化建設,實現“一個系統支撐,一套人馬辦事”,為企業群眾提供條件一致,時效一致,結果一致的辦事服務。推行陽光服務,通過視頻監控、網上投訴等方式加強對辦事人員、辦事過程的公開監督,依託電子監察系統對全部事項進行全流程動態監管,實現辦事信息網上留痕,推進政務服務透明化、標準化、規範化。

五是加強政務大廳和基層便民服務點建設。加強省級統籌,因地制宜,推進各地政務大廳建設,為企業群眾提供高效透明的辦事服務,讓老百姓到了政務大廳就不用再到政府部門跑腿。加強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健全便民服務網絡,通過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居)便民服務站(代辦點),把標準一致、效果一致的政務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企業群眾切實分享“放管服”改革紅利。總結推廣政務大廳工作中的創新成果,推行週末無休、錯時服務、無償代辦等經驗做法,提升政務服務利企便民實效,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馬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