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太湖“年輕”了

2017-12-31 07:4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冬日的太湖,波光粼粼,靜謐而美麗。從當年大規模藍藻,到如今水清岸綠,沒人能比兩岸居民更理解這份“美”的來之不易。10年治理,河長全面上崗,重拳出擊: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計關閉重污染企業5300多家,打撈藍藻1000多萬噸,生態清淤3700萬方……

人們説太湖“年輕”了幾歲。監測表明,湖區整體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Ⅴ類以上,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連續10年安全度夏。可貴的是,在流域經濟總量增長1.5倍、人口增加1100多萬的背景下,太湖水質實現了穩中向好。太湖流域全面建立河長制,走出一條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路。

五級河長上崗 責任落實到底

生在太湖邊,從小喝著太湖水,許多無錫人對10年前的藍藻事件記憶猶新。“自來水變臭,礦泉水被搶購一空。”錫山區厚橋街道辦副主任汪蘇湘回憶。

水危機敲響警鐘,太湖“病”了。長期高速發展,“魚米之鄉”遍佈工廠作坊,腰包鼓了,經濟富了,水環境卻變差了。專家號脈,太湖實在負擔太重,流域每平方公里1229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治水單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解決不了。”無錫市水利局局長張海泉坦言。

危機倒逼,無錫首創河長制。黨政主要領導出任64條河流的河長,“一把手”掛牌督戰,破解“九龍治水”困局。一年時間,主要河流斷面達標率從53.2%提高到71.1%。

機構到位,河長就位。江蘇河長制升級,由省長擔任總河長,五級河長一竿子到底,太湖流域蘇錫常三地,1.4萬名河長上崗。浙江5.7萬多名河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延伸到溝、渠、塘等小微水體。上海摸清河湖家底,一河一圖一信息,7781名河長涵蓋所有河湖。

嚴格考核,河長擔責。江蘇無錫,治水成了“一票否決”的硬任務,17名河長因河道不達標被約談。上海河長分級考核,市考區、區考街鎮,每月通報排名,實現全程追責。浙江考核步步緊跟,省級成立30個督查組,每季度1次明察暗訪。

“河長不是冠名,而是意味著責任。”鎮級河長汪蘇湘坦言壓力,門前的梁溪河是無錫人的母親河,也是直通太湖的河道。如今,公示牌升級換裝,新增了河長職責、水質目標等內容,亮黃色的監督電話尤為顯眼。今年上半年一次水質異常,就讓汪蘇湘繃緊神經,一天排查了30多家企業。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介紹,目前太湖流域河長會議、信息共享、信息報送、督導檢查、考核激勵等機制基本建立,率先全面建立河長制體系。

一河一策治水 精準抓藥開方

太湖治理有多難?這裡河流密如蛛網,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99條,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7個,哪條河哪個湖不達標,都可能影響太湖水。治水千頭萬緒,河長怎麼幹?

問題導向,“一河一策”。新一輪治水突出精準。今年6月1日,太湖局印發流域“一河一策”編制指南,提供技術指導。上海市對1864條段中小河道分類施策,提出今年底全部消除黑臭。江蘇省啟動生態河湖行動計劃,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氮磷控制為主攻方向,精準治太。浙江省大到幹流,小到百米河段,編制11720個“一河一策”方案,全面打響剿滅劣Ⅴ類水攻堅戰。

水岸同治,綜合發力。無錫濱湖區,在岸上向黑臭河道“全面開火”,關停化工企業76家,建立核心保護區;在水裏,疏通河道,保潔員上崗,“整條河道像是清了腸,水質比以前乾淨多了。”居民李良成説。

污染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的東小江,兩岸印染業集聚,一度成為黑臭河。鐵腕治污,考驗河長決心。去年以來,100多家企業剛性整治,“中國輕紡之都”騰籠換鳥,東方山水風情園、國際賽車場等新産業落戶,變身“酷玩小鎮”。華舍街道水利站站長、鎮級河長孫水龍感嘆:“河水變清了,河裏有魚了,兒時的河又回來了。”

科學治水帶來實效。一年整治,上海全部消除黑臭河道,治理中小河道1756公里。到10月底,浙江省縣控以上考核斷面消除劣Ⅴ類水,1.64萬個劣Ⅴ類小微水體全部銷號。

長效機制管水 守護河湖健康

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後,如何保障常態化治理,關鍵在長效機制。伴隨太湖流域河長制深入推進,一批生態文明新機制應運而生。

制度保障跟上。江浙滬相繼通過地方法規,對河長制進行立法。江蘇建立河長聯席會議制度,穩定投入,省級財政每年安排4億元,市縣兩級每年投入近2億元,專項治河。上海梳理河長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項目清單,將河長制任務實行全過程目標管理。

河長制帶動全民治水。浙江涌現出一批企業河長、鄉賢河長、河小二等民間河長,織密治水護水網絡。江蘇推廣政府購買服務,97.7%的骨幹河道落實保潔管護人員,48%的河段實行社會化管護。

治水手段更科學。無錫梁溪河支流泰康浜,長得像“漁網”的石墨烯光催化網放在水裏,只要有可見光,就可以幫助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質,讓水體恢復自凈能力。

太湖生態治理還在路上。有專家表示,太湖藻型生存環境尚未根本改變,流域排污總量依然大於環境容量,治理任重道遠。吳文慶認為,當前太湖流域治理處於關鍵節點,既要打好攻堅戰,也要打好持久戰。(記者 趙永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