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迎來又一個科技的春天

2018-01-25 08:2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新辦圍繞科技創新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科技工作者暢談感悟——
迎來又一個科技的春天

1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科技創新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蔣立新、東北大學教授王昭東、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王秀傑等5位科技工作者,暢談感悟。

朱日祥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科學研究。“我的家族是從我這一代才開始有文化的。我能有今天,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培養。”朱日祥院士説。

在尋找礦産資源的深度上,發達國家可以達到約4000米深度,中國目前還在1000米以淺,這不是資源上的限制,而是勘探手段所限。朱日祥院士的團隊在國家支持下對這一科學前沿作出探索,承擔的“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項目去年通過驗收。他們自主研製出的8套地球物理深部探測裝備,提升了我國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能力與技術水平。“這些成果為走向地球深部提供了國之利器。”朱日祥自豪地説。

駱清銘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光學成像,就是研發各種新的影像方法,把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看得更清楚更全面。駱清銘團隊在過去10多年中研發出一種新成像方法,把鼠腦內每一根神經元、每一條毛細血管都展示出來。這項名為“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獲取鼠腦高分辨圖譜”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併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環境有很大改變。”駱清銘舉例説,他們的全腦網絡可視化技術研發,開始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取得初步成果後,又得到從國家到省市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把樣機放大,在蘇州工業園區建了50套設備的成像平臺,引起國際上高度重視。“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我們的技術一直處在國際引領的位置”。

蔣立新是一位心內科臨床大夫,還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協調機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聯合主席,近5年已帶領團隊在國際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5篇論文。她率領團隊近20年所做的大量研究,不僅為中國老百姓帶來了益處,同時也改寫了數十項國際指南,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

蔣立新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研究導向上更加注重實效,以解決問題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這對我們做大臨床研究和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來説,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王昭東帶領的先進軋製技術與熱處理創新團隊,是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們研發的先進熱軋鋼材新一代TMCP控制軋製和控製冷卻技術,已構建起我國獨特的資源節約型鋼材生産體系,可使鋼材強度提高100兆帕,噸鋼成本降低100元到200元。他們還研發出特種鋼板輥式淬火技術,可為海洋工程、水電核電等特種鋼板的生産提供關鍵的熱處理技術支持和裝備保障。這兩項技術目前在國內主要大型鋼鐵企業的50多條生産線得到應用。

“我們通過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實現工藝、裝備和産品的一體化,推動成果轉化。”王昭東説,成果轉化工作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也促進了實驗室的良性發展。他所在的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2012年一年的科研費約1億元,“我們現在的科研費能夠達到3億元,其中80%來自企業”。

王秀傑的專業是生物信息學,主要用計算機來處理生物學大數據,發現其中的規律。她開發出的GOEAST等生物信息軟體成為生物學家廣泛使用的數據分析工具。她曾在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我國獲得該基金年齡最小的人之一。

“我聽到很多科研人員感慨‘趕上好時代’,國家對科研高度重視並且有充足的投入。對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王秀傑表示。

記者會臨近結束時,王昭東説,“我們覺得科技工作者迎來了又一個科技的春天”。這説出了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聲。(記者 佘惠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