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重慶:以港聚業興“智造”

2018-02-26 07:5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産業結構服務化、高端化、智慧化趨勢明顯——
重慶:以港聚業興“智造”

重慶果園港是我國最大的內河港口。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重慶地處長江上遊地區和三峽庫區腹地。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港口資源優勢,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在重慶長江沿線採訪時發現,各沿江區縣在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同時,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港口資源優勢,大力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一些領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産業結構服務化、高端化、智慧化趨勢明顯。

孕育“四新”

依託港口,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重慶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政策支撐等手段不斷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加快向臨港地區集聚,孕育出一批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

隆冬時節,長江北岸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每天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長江流域,果園港的戰略地位不可謂不大,它是我國最大的內河水、鐵、公聯運樞紐港。向西,可通過中歐班列(重慶),連接大西北、中亞及歐洲地區;向東,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實現江海聯運;向南、向北可通過高速公路和鐵路實現對內陸地區貨物的聚集和輻射。

如今,運往四川、陜西、甘肅各大鋼廠的鐵礦石、鉻礦石、石油焦等大宗散貨,大多都選擇在果園港中轉。數據顯示,重慶果園港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1.5萬標箱,同比增長33.1%。

以果園港為龍頭,重慶在區域內679公里的長江水道上佈局打造了“1+3+9”港口群,其中包括江津珞璜、涪陵龍頭、萬州新田3個鐵公水聯運樞紐港以及寸灘、永川朱沱、渝北洛磧等9個專業化重點港口。

港口群的建設有力帶動了重慶臨港産業的集聚發展。記者了解到,依託港口,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重慶近幾年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政策支撐等手段不斷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加快向臨港地區集聚,孕育出了一批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

在兩江新區,新能源、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雲計算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方興未艾,佔GDP比重已達到26.9%。不久前,包括商湯科技人工智慧園在內的25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集中簽約落戶兩江新區,合同投資額174.48億元,達産後可實現産值600多億元。

在“長江入渝第一站”的江津區,德感工業園、珞璜工業園、白沙工業園和雙福工業園四大工業園區已經建成,吸引了津油納米液晶面板等近百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入駐,四大工業園區産業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

在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區,新田港首期工程1號、2號泊位最近剛剛投用。在此之前,看中便捷的水運交通,長安跨越商用車、施耐德電氣、雷士照明等200多個低碳環保項目已經落戶到港口附近的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並陸續投産。萬州逐步形成了汽車製造、能源建材、電子信息、現代醫藥等為主導的環境友好型特色産業集群。

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全市擁有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468家,實現産值3591.6億元,增長32.6%。“戰略性新興産業已經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重慶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表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集聚,對重慶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更好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轉向“三高”

重慶市將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以技術改造、綠色發展、智慧製造、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等為重點,推動傳統産業朝著高新化、高質化、高端化轉型提升

1月11日,長安汽車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重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全面開展LTE-V及5G車聯網聯合開發研究,推動傳統汽車製造向智慧互聯汽車轉型。

無獨有偶,全球第二大筆電製造商仁寶集團在渝全資子公司重慶翊寶智慧電子裝置有限公司宣佈,將於近期開工建設“翊寶智慧電子裝置(重慶)二期項目”,主要從事智慧手機、智慧穿戴等智慧終端産品研發、生産和銷售。

這兩家企業的“新動作”正好契合了重慶推動以汽車和筆記本電腦為主導的傳統製造業加快向智慧製造轉型的實踐。

重慶是老工業基地,製造業基礎雄厚。最近幾年,重慶市將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以技術改造、綠色發展、智慧製造、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等為重點,推動傳統産業朝著高新化、高質化、高端化轉型提升。

記者從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重慶市持續推進裝備智慧化提升行動,出臺“智慧製造2017行動計劃”,推動10個智慧製造項目獲得國家1.5億元專項支持,實施了22個智慧化改造項目,預計完成後將新增銷售收入113億元,節省人工成本9200萬元,生産效率提升37.2%,産品研發週期縮短12.5%,能源利用率提升8.4%。

技術革新使不少重慶傳統製造企業站在了行業制高點。重慶迅昌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位於渝北區空港工業園的一家整車NVH和低VOC産品生産商,董事長雍永策告訴記者,公司與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多個院校開展項目合作,近幾年新産品和新市場為公司帶來的銷售收入貢獻率達到60%以上。還有,迅昌公司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車用膨脹膠填充材料”,該産品的面世不僅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而且發泡倍率、發泡溫度等指標都優於國際同等産品,大大降低了汽車整車製造企業在此材料上的投入成本。

當前,重慶正在推進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戰略行動。按照計劃,今年重慶將實施“機器換人”改造工程,推動英業達、廣達、大江美利信等1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行動,建設30個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以市場化機制打造西永綜合保稅區及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智慧化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不斷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産業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發展,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據了解,重慶近兩年組織實施了33個清潔改造、低碳改造、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創建國家綠色工廠6個、綠色園區1個。累計關閉退出煤礦354個、2017年去煤炭産能264萬噸,提前1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炭去産能3年目標任務;在2016年去鋼鐵産能517萬噸基礎上,全面取締20家“地條鋼”企業,去除鋼鐵産能289.17萬噸。(記者 吳陸牧 冉瑞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