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綜合消息:適應新時代發展 推進現代化治理——國際社會關注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2018-03-17 20: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7日上午表決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准了這個方案。國際主流媒體對此進行報道,海外各界人士給予積極評價,認為此次機構改革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回應人民關切,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國家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順應國情發展需要

深化機構改革,是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既立足當前也著眼長遠。海外輿論及專家學者認為,相關改革政策及措施順應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潮流。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此次機構改革“20年來力度最大”。報道特別關注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移民管理局,認為改革符合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現狀,將有力地服務於中國外交整體佈局和擴大對外影響力。

日本廣播協會的相關報道聚焦新組建的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認為此舉旨在統籌協調對外援助事宜,推進中國大國外交,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係亞非國家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副教授瑪利亞·古列娃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機構改革直接關係到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對各領域改革發揮著支撐和保障作用。

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大學院金融學教授安玉花認為,中國深化機構改革以職能為基準,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和要求,有助於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將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借鑒。

多哥洛美大學教授伽達·弗利·艾科指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深化機構改革“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呼應人民幸福期盼

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深化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海外輿論及專家學者認為,此次改革聚焦發展所需,使相關機構設置更為科學合理,更符合實際、更有效率,將提高政府執行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説,國務院機構改革將推動中國金融和商業監管機構開展全面改革,為打好防範銀行體系和整體經濟深層風險的攻堅戰再添動力。

“深化機構改革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健康和可持續增長並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阿塞拜疆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亞太研究部主任拉菲克·阿巴索夫認為,此次改革將有助於企業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及增加外資流入,“最重要的是,這將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

越南外交學院外交政策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越泰對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給予充分肯定。“這要求公共服務機構把為人民服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利於相關機構將管理模式轉化為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人民需求與期待,這體現了這次改革的先進性。”

黎巴嫩“阿拉伯人看中國”網站負責人馬哈茂德·拉亞指出,“透過深化機構改革,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持續推進改革的雄心。持續改革中的每一步,都將推動中國人民朝著實現消除貧窮的偉大夢想、向著經濟繁榮的方向邁進。”

蘇丹非洲國際大學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奈耶爾認為,中國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將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形成資本、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不斷增加人民福祉。

完善國家治理體系

深化機構改革有助於從根本上應對發展問題、鞏固發展成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海外各界人士認為,此次改革將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古巴拉美社報道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優化治理方式和提升效率。“中國尋求解決政府機構設置中存在的不足,以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此次改革將使中國國家治理在各個方面更加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將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水平。”巴西瓦加斯基金會國際法教授兼巴西-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埃萬德羅·卡瓦略強調,深化機構改革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

在蘇丹全國大會黨主要領導成員拉比·阿卜杜勒-阿提看來,深化機構改革開闢了中國治國理政新境界,充分説明中國領導層有足夠勇氣和智慧,靈活適應內外部現實環境快速變化,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風險和挑戰,將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構建者,中國深化機構改革意義非同尋常,”塞浦路斯歐洲大學校長古裏亞莫斯高度評價此次機構改革的深遠意義。他強調,只有改革才能推動發展,只有創新才能引領未來。

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納賽爾·阿卜杜勒表示,深化機構改革將推動相關管理部門更好履行職能,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參與記者:魯金博、肖玖陽、張章、王迪、陶軍、李良勇、馬意翀、陳威華、趙焱、耿學鵬、陸睿、鄭凱倫、李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