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新經濟新業態撬動就業富礦

2018-04-07 09:18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SLAM研發工程師、高通量測序實驗專員、微信運營專員、DCS操作工、細胞主管……3月31日舉辦的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專場招聘會上,很多崗位讓人耳目一新。

江北新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陳瑩介紹説,江北新區定位於智慧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現代産業體系,需要很多新經濟産業人才,僅今年就要吸納至少2萬名大學畢業生。

新經濟人才高薪難求

這兩年,由新技術、新産業、新經濟帶來的新材料、生物醫藥、智慧製造、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就業崗位,已成為各地人才市場重金引才主體,一些大數據、人工智慧崗位,本科畢業生年薪30萬元起步仍難覓人才。

蓬勃興起的新興業態也讓年輕人發現商機。“互聯網+”水産養殖智慧機器人、醫療安全智慧系統的研發與應用、飯圈兒APP……省人社廳公佈的去年498個江蘇省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中,九成以上與新經濟新業態相關。

智聯招聘公司市場公關部高級總監李強表示,在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推動下,我國去年人工智慧人才需求量比上年增長179%,這些人才需求55%集中在民營新興科技創業企業,其中以軟體工程師、IT技術支持/維護工程師、JAVA工程師、數據庫開發工程師等最為吃香。

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的人才需求,高校紛紛行動起來。江蘇46所高校今年新增111個本科專業,其中信息技術領域和人工智慧方向最多,有10所高校申請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11所高校申請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全國新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更是從2014年的1所增至85所。

美國科技預言家約翰·馬爾科夫指出,互聯網行業每使一個崗位消失,會創造2.6個新崗位;每使用一個機器人,會創造3.6個崗位。信息技術、現代物流、養老服務、休閒旅遊等新興産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帶動的産業上下游相關領域,大大拓寬就業空間。

“平臺+個人”催旺靈活就業

新技術引發的新産業、新業態帶來就業機會,也顛覆傳統就業形態。特別是互聯網平臺的誕生將偏僻的山村與世界連為一體,讓曾經只能外出打工的農民在家門口輕鬆實現就業增收。

25歲的宿遷宿城區耿車鎮小夥董陸軍,去年返鄉創辦“沐格的多肉”網店,每天營業額達4000元,還解決8名大齡農民就業問題。

宿遷市人社局就業管理中心張亮告訴記者,宿遷1405個行政村已實現網店全覆蓋,農民收入新增部分70%來自網絡經濟。在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下,去年宿遷返鄉就業、創業人員達10萬人,其中返鄉創業1.5萬人,有5600名低收入勞動者成為網店店主,5.2萬低收入人口參與網絡經濟,26萬低收入人口在電商發展中受益。

中國就業促進會調查顯示,一個淘寶網店的就業系數約為1.6人/店、一個天貓網店就業系數約為6.9人/店。

39歲的季強是南京江寧區一家擁有30名員工的制罐配件企業負責人。今年春節後,他帶著自己的奔馳車加入滴滴快車公司。“雖然自己的公司規模不大,但管理起來也費心費力。我利用工作之餘開車,跟乘客聊聊天,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與傳統的就業相比,互聯網就業更加靈活自由,勞動者市場議價能力更強,而且以發展性‘就業+創業’為趨勢。”省人社廳就業處副處長薛勇説。江蘇滴滴出行平臺統計,近八成滴滴司機將開車作為重要的補充就業形式,日均在線兩小時以下的佔65%。

借力“互聯網+”,我省靈活就業人員近年持續增長。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中,靈活就業人數佔比從“十二五”初的14.3%增至“十二五”末的19.1%。“十三五”以來,靈活就業人數在新增就業人群中的比例也是連年增長。

“放水養魚”也需規範服務

面對爆髮式增長的新型就業業態,我省2015年起將其作為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項目進行重點監測,及時掌握新興業態就業規模、對就業的貢獻率及其變化情況。2016年,省委、省政府將“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作為重點工作積極推進。省政府還把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就業納入各地就業發展規劃,支持大學生開展電子商務創業。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帶動農村地區的農産品和加工品銷售。

但作為剛剛起步的就業形式,新就業業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對於新經濟新業態的分類,國內尚無統一標準,尤其對已擁有千萬就業規模的網絡就業創業缺乏統計標準和統計制度,使得日常公共就業服務難以跟進到位。

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催生的新就業業態大多依賴平臺企業,由此派生出平臺、用戶、勞動者等多方利益主體,其經營模式和用工模式錶現出很強的跨界性和靈活性,從業人員和服務單位之間在工作時間、工作形式、報酬支付、管理規則上往往與傳統企業不同,很難適應現行標準勞動關係。一旦出現勞動爭議或糾紛,是否適應現行勞動法律法規,業界存在較大分歧。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張春龍建議,相關部門在“放水養魚”鼓勵發展新就業業態的同時,應抓緊制定出臺更具包容性的政策,研究確定平臺企業、新就業形態等市場主體的法律定位和各方責權利關係,分類施策。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平臺企業採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模式,界定不同監管部門和平臺的職責邊界。制定新型靈活就業的界定標準和認定範圍,探索對應新型靈活就業的工資工時等勞動基準。建立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的保險辦法等,以保護新興就業形態持續健康發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