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韌性源自改革開放

2018-04-18 10:01 來源: 金融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披露,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穩中向好態勢得到延續。

這一數據好于市場預期。此前,在去産能、去杠桿的高壓態勢下,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嚴監管持續升溫後,多方從激進拓展業務轉為合規運營,曾有不少人擔憂上述綜合因素的疊加會對中國經濟走勢構成負面影響。而一季度經濟數據對上述擔憂進行了有力回應。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每一階段市場各方對經濟指標的波動都非常關注。從2015年第三季度增速“破7”至今的11個季度內,中國經濟的季度增速始終徘徊在6.7%至6.9%,即使將考量區間放大至過去5年,波動也在1個百分點左右(GDP年度增速在6.7%至7.9%之間)。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避免了增速換擋期的“硬著陸”。這對於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體而言難能可貴,更為後續推進各項防風險、促改革之舉奠定了堅實基礎。

應當説,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平穩運行,源自其韌性足。而這種韌性,既有自身基本要素的優勢,更有政策選擇、發展路徑所創造的機會。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有其獨特優勢,這增加了我國抗擊外部風險的能力。首先,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廣闊,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低,可以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振內需,實現較大程度上的自我消化。其次是由於我國産業體系比較健全。世界上一些傳統的發達國家産業體系並非盡善盡美,俄羅斯是以重工業、資源型企業為主的産業體系,日常消費品對外依賴度較高;而美國的金融業、服務業高度發達,此前數年部分基礎製造業流失海外,這也是目前美國“製造業回歸潮”的根本出發點。與之相比較,中國“三産”並進,特別是近幾年高技術行業、新業態發展迅猛,讓此前相對短板的領域得到改善。再次,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巨大,這意味著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勢互補,實現産業梯度轉移。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根本動力在於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過去40年內,改革開放曾為中國贏得了奮發追趕的機會。改革開放所釋放出的市場活力、後發經濟體所擁有的“模倣優勢”、廉價勞動力帶來的成本優勢、出口景氣為中國贏得的寶貴發展機遇,都曾讓我們享受著經濟高速增長的活力,但隨著人口紅利漸失、國際環境的不確定風險增多、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加大、房地産領域泡沫風險等多重因素疊加,原有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中國得以進一步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改善市場環境,這輪改革成效顯著,優化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帶動了工業産品價格和利潤提升,也帶來了産業結構的優化。數據顯示,一季度新行業、新産品迅速發展,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8%,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5.1個和2.0個百分點;集成電路産量同比增長15.2%,新能源汽車增長139.4%,工業機器人增長2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銷率達到97.9%,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伴隨企業營商環境的改善及利潤的提升,投資信心得到提振。數據顯示,一季度民間投資62386億元,增長8.9%,比1至2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活力的激發,意味著我國經濟平穩運行,而且上述改革成果也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使得我們更有底氣擴大開放,並在不斷開放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更大的比較優勢。

雖然説當前風險防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舉可能會對部分産業、部分企業造成階段性影響,但改革成果已經逐漸顯現,並成為中國經濟在結構轉換、動能優化、要素提升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

對於當前的中國而言,最大的風險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風險,而最佳的風險防範,則蘊含在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經濟在改革中曲折前行,其果實值得珍惜。當前,一季度的經濟表現令人欣慰。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機構,都應當抓住這一良機,以深化改革激活內生動力,以一招妙棋贏得滿盤活,為中長期發展謀篇佈局,向高質量發展激昂奮進。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