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全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提升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8-06-08 12:32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18年6月8日(週五)上午10:00在委機關1號樓(西直門外南路1 號)五層應急指揮大廳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全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提升情況。

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孫宇 攝

主持人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專題新聞發佈會,我是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今天的發佈會應該説是幹貨非常多,為了更好地宣傳內容,我們把發佈會從新聞發佈廳挪到了多功能廳,一會兒還會有很多新媒體、多媒體的展示。

這一段時間我們注意到了有網友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在國外的急診就診體驗,應該説刷爆了朋友圈,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那麼,到底我們國家的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管理水平怎麼樣,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發佈會的主要內容。我們也希望通過今天的發佈會,把這些介紹給大家,向全社會和全世界展示一下我們取得的成績。

下面,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到會的各位嘉賓,他們是: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女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腫瘤專業質控中心主任、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內鏡專業質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先生,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鄭哲先生。歡迎各位嘉賓。首先,邀請郭局給大家介紹一下醫療質量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的提升。

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髮言 中國網 孫宇 攝

醫政醫管局副局長 郭燕紅今天非常高興給大家介紹醫療質量能力提升和管理的有關情況。提高醫療質量能力和持續提升醫療質量是促進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也是我們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當講始終將提升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水平作為核心任務,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在政府主導、行業推動,特別是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這一段時間《柳葉刀》雜誌對我們國家的醫療質量有些報道,去年《柳葉刀》雜誌就曾經報道過我們國家醫療質量進步的情況。去年是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進行了報道,從1990年到2015年25年間,中國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它是使用了醫療質量和可及性,就是HAQ指數排名進行計算。我們國家從1990年的第110位進步到了2015年的第60位,進步的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這是在去年《柳葉刀》雜誌公佈的情況。

近日,《柳葉刀》雜誌再次發佈了最新的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國的HAQ指數排名又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們在一年間躍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進步,是中等SDI國家中進步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提升的成績可以説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的認可。我想從兩個方面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國家在醫療質量提升和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首先,在醫療質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成績。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不斷完善政府監管、機構自治、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醫療質量管理多元共治機制,通過強化制度保障、健全規範標準、完善質控體系、科學精細指導和推進質量公開等具體舉措,提升醫療質量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我國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變化趨勢來呈現,所謂“四升”,一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81.8億,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數約為2.44億,較2016年增加7.5%。二是部分專科、重點病種和手術診療質量穩中有升。從專科層面看,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和神經外科等傳統高風險手術科室中低風險組死亡率分別從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大家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明顯。而從重點病種和手術層面看,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出血和腦梗死等16個監測的重點病種和顱腦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13個重點手術診療質量指標穩中向好,其中,16個病種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三是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以抗菌藥物為例,我國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個百分點。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個百分點。細菌耐藥趨勢總體平穩。四是醫療服務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級和二級醫院平均住院日分別為9.8天和8.7天,較2016年分別下降0.3天和0.1天,實現5年連續下降。“一降”是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續下降並穩定在較低水平。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實現連續3年下降。我們用這樣“四升一降”體現我們國家醫療質量水平以及醫療服務效率和醫療資源供給的持續提升。

二、在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思路,從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入手,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提升以醫療技術水平為核心的專科服務能力,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優勢明顯的“國家隊”,代表我國醫學發展的最高水平,發揮行業的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對基層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傾斜力度,平衡優質資源區域佈局,通過專科建設發揮橫向聯動、縱向帶動作用,提升了常見病、多發疾病和重大疾病診療能力。僅“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就累計投入60億元,支持了79個專業,314家醫院的1231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各省也加大了省域內和縣級醫療機構臨床專科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持續的支持和建設,我國專科發展和醫療技術能力呈現“兩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態勢。

“兩平衡”,一是區域間技術能力更加平衡。區域協同能力得到增強,專科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中西部地區和縣級醫院技術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並填補了多項區域內技術空白。據不完全統計,城市三級醫院幫助縣級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達到15000多項,50%的縣醫院已能夠開展顱腦腫瘤手術、頸椎手術、肺葉及全肺切除術和內鏡治療技術等複雜治療手段。二是專科間發展更加平衡。麻醉、重症醫學、病理等平臺專業和兒科、急診、精神、康復等薄弱專業快速發展,專科間技術能力差距明顯縮小,專科協調發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兒科為例,“十二五”期間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對我國兒科重症、小兒消化、小兒呼吸、新生兒、兒童口腔和小兒外科等專業給予了大力支持,促進兒科專科能力有效提升。

“四提升”,一是臨床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相關專科開展醫療服務覆蓋的病種數量有所增加,治療病例的平均技術難度水平普遍增高。疼痛科、口腔頜面外科、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等專業病種數量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專業平均增幅超過20%。神經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燒傷科和疼痛科等專業CMI指數(病例組合指數,代表收治病種難度)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燒傷科和疼痛科平均增幅超過20%。二是重點疾病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技術創新與轉化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産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各專科共申請各類專利7789項,産生了一批代表我國甚至國際最高水平的優勢醫療技術。如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自主研發的心室輔助裝置開展臨床應用,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中長期心室輔助“無泵可用”的困難局面,填補了國內心室輔助研發領域技術空白。三是專科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醫療行業的“中國聲音”不斷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據不完全統計,3812人次現任或曾任本專科主要國際學術組織、期刊、雜誌的委員或編委以上職務,340人次牽頭或參與制定了本專科國際指南、規範、行業標準。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關於消化道血管病變的相關研究成果成為2015年美國胃腸病學會相關指南的唯一依據。四是重大事件醫療救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燒傷科等專科在近年發生的重大事件醫療救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當前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一是堅持不懈地做好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提升工作,不斷完善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提高醫療質量安全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更為廣泛的應用;二是繼續堅持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一方面繼續打造國家醫療質量和醫療技術高地,充分發揮行業引領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繼續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縣域醫療機構的支持,加大短板專業的技術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和專科間發展的差距,更好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三是進一步激發醫療機構內生動力,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促進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持續提升,為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實現“健康中國”而不懈努力。

我的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孫宇 攝

主持人謝謝郭局。下面我們請赫捷院士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腫瘤專業質控 中心主任、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 中國網 孫宇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腫瘤專業質控 中心主任、國家癌症中心主任 赫捷尊敬的媒體朋友們,上午好。感謝大家對國家腫瘤診療工作的關注,下面我代表國家癌症中心、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向大家彙報。

2014年,我國腫瘤新發病例約380.4萬,約佔全球癌病發病的22%,發病率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約229.6萬,佔全球死亡的27%,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一是腫瘤規範化診療和質控工作不斷加強。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成立以來,著力提升腫瘤規範化診療水平,致力於建設國家、省、市三級腫瘤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積極推動省、市腫瘤質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經建立了28個省級質控中心,地市級質控中心也在陸續成立。各中心在提高醫療質量以及保障醫療安全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國家腫瘤大數據平臺正在建設,已經連通14家省級腫瘤醫院,收集了150余萬腫瘤住院患者診療數據,這將使腫瘤質控工作更加精準。

二是腫瘤治療新技術不斷發展,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不斷提高。近些年來,醫療創新技術的應用明顯提高了腫瘤診療水平,以胸腹腔鏡、機器人為代表的微創外科技術,廣泛用於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的治療,顯著減輕了患者創傷、提高了療效。三維適形、調強、圖像引導、立體定向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療定位與照射的精準性,使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提高了約5-10%。高通量基因測序、液體活檢、藥物濃度監測等新技術的應用和分子靶向藥物的使用,促進了臨床精準用藥,有效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外科、化療、放療、靶向和免疫治療在內的多學科治療模式的應用,也顯著提升了診療效果。基層醫院逐漸承擔常見腫瘤的診療工作,診療能力提升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腫瘤醫聯體和專科聯盟建設,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動防控關鍵技術的應用,幫扶基層組織專科建設和發展,通過直接派駐專家開展專科門診和多學科診療等機制,為患者服務的同時,從根本上提升了基層腫瘤診療能力。

三是腫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國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腫瘤登記監測點574個,覆蓋人口4.3億,約佔全國人口的31.5%,定期發佈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隨著我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其中上升較為顯著的有:子宮體癌,由55.1%上升至72.8%;甲狀腺癌,由67.5%上升至84.3%;宮頸癌,由45.4%上升至59.8%;骨腫瘤,由17.1%上升至26.5%;食管癌,由20.9%上升至30.3%,某些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已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如食管癌,美國同期僅為20%,按發病人數計算,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淋巴瘤佔到所有兒童腫瘤的66.2%,我國兒童惡性腫瘤的整體五年生存率為72%左右,略低於美國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樞神經腫瘤69.9%,接近美國74%和72%的水平。

四是下一步重點工作。雖然我國的腫瘤五年生存率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整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間。下一步,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將繼續加強腫瘤質控和規範化診療工作,推動腫瘤分級診療體系的落地,推廣腫瘤治療新技術的應用和加速新藥研發進程,不斷提高各級醫療機構的腫瘤診療水平。

以上是我的彙報,我們將一如既往的做好腫瘤防控工作,落實“健康中國”戰略。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赫捷院士,下面請李兆申介紹有關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內鏡專業 質控中心主任李兆申 中國網 孫宇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內鏡專業 質控中心主任 李兆申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我代表國家消化內鏡質量控制中心和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就我國消化內鏡質量的情況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的彙報。大家都聽説過消化內科檢查,通過一個很粗的管子插進去檢查,很痛苦,通過這麼多年我們國家的發展,無論從設備還是器材,這個手段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可以説消化內鏡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不可缺少的一個對胃腸疾病和膽胰疾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得到了廣大病患或者是臨床工作人員的歡迎。

儘管我國的消化內鏡發展起步比較晚,但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這部門的工作,從一開始引進和發展消化內鏡技術得到政府各級的關心,一大批消化內鏡的先輩們敢為人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對醫療消化內鏡的大力投入,消化內鏡也發生進入了快車道,我們經常講消化內鏡技術過一直在別的國家後面跑,前幾年我們到了並跑階段,現在可以自豪的説中國消化內鏡無論從治療還是研發,已經到了一個領跑的水平。

我們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做了一個中國消化內鏡的統計,從數據可以看到中國消化內鏡的速度和質量,2015年的時候我們國家有6000多醫療機構開展內鏡,全國將近3萬名消化內鏡醫生可以做內鏡,同時有將近2萬名護士負責內鏡的一些護理工作,一年能完成將近3000萬例次的消化內鏡的檢查,診療的例數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産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

我國的消化內鏡起步比較晚,又是一門比較新興的技術,無論從專業角度還是操作複雜等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初期的時候我們國家消化內鏡稀缺,沒有培訓體系,而且普及率不是太高,也存在著一定的漏診率甚至發生一些並發癥。很多病人告訴我,做內鏡特別害怕,還有就是對內鏡的安全有一些恐懼感,害怕交叉傳染。為此,前幾年在國家衛生部領導高度重視下,消化內鏡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振興,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檢控,狠抓落實,取得了一些成績。

第一個是加強了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的關於消化內鏡技術的管理規定,為提升我國消化內鏡診療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應該説進一步細化了消化內鏡的管理規範,實現了我國消化內鏡質量的全過程的一個監控。

第二個是建立了國家消化內鏡的質控體系,為開展消化內鏡質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我國消化內鏡質量工作開始都是依託協會或者學會,2015年的時候組織成立消化內鏡質控專家組,2017年成立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同時責成各省市、自治區要成立不同級別的質控中心,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絕大多數的城市都有了相關的質量控制體系。同時,搭建了消化內鏡質控的大數據網絡平臺,初步實現了診療分級的實施填報。

第三個是開展了系統調研,為提高我國消化內鏡質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督導依據。2016年開始,國家消化質控中心每年組織全國消化內鏡質量控制的普查,並進行實時的抽樣調研,在新機制上形成了調研報告5次,制定行業指南和規範有12個,並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消化內鏡質控標準,在全國推廣應用。各省市質控中心開展質量普查加起來有200多次,通過調研發現標準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到目前為止我國消化內鏡質控督查已基本實現了常態化、制度化,覆蓋了全國各級醫療機構。

應該説,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國消化內鏡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比如消化內鏡裏操作難度的胰膽管造影術和超聲內鏡。目前我國的成功率達到了95%,應該説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同,且消化內鏡的並發癥發生率明顯低於其他國家。2016年美國發生了一個震驚世界的事,因為ERCP檢查發生超級細菌感染,導致5人死亡。我作為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的主任很擔心,在全國5個省市將近100家醫院進行飛行檢查,結果讓我非常欣慰,沒有一例不合格,當時我感到我們的質量控制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們過去醫療器械基本靠進口,近幾年來,我國消化內鏡器械的自主研發力度逐漸加大,尤其以遙控膠囊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得到了習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和肯定,可以進行胃腸道無痛苦檢查。

消化內鏡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我們還應該更加努力,我們接下來在這幾個方面要加強,首先就是內鏡技術要深入基層,要進一步關注基層,重心下移,關口前移。還有我們要繼續加強規範培訓,尤其是腫瘤的篩查,我們一定要結合篩查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早期診斷的能力。

朋友們,我們黨的十九大已經描繪出“健康中國”的偉大藍圖,我相信在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的帶領下,全國的消化內鏡醫師一定會提高質量,使中國的消化道腫瘤達到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更好的為我國人們的健康服務。謝謝。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鄭哲 中國網 孫宇 攝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鄭哲各位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跟兩位院士一起參加新聞發佈會。下面,我代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介紹一下我們的工作。

我們國家心血管病發病率和上升率都在呈上升的趨勢,估計我們國家心血管病人數達到2.9個億,心血管外科是治療冠心病、心臟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整個心血管病外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能開展心血管外科手術的達到484家,到2016年達到了723家,數量增加了接近一倍,醫療的可及性明顯提高,診療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我下面舉幾個例子介紹一下我們心血管外科這些年的成就。心血管外科領域最大的是一個先心病,佔30%以上,這幾年我們對複雜先心病的診治能力在明顯的提升。其中一個手術叫雙根部調轉手術,這個手術是由我們國家發明,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並且列到了美國醫生的繼續教育的課程裏。

搭橋手術也是一個治療冠心病的非常重要的手術方式。從一些數據來看,搭橋手術的成功率在明顯的提升,住院的天數在縮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最近一個研究發表在國際醫療雜誌上顯示,我們國家的醫院和美國同樣的醫院相比,我們病人住院的死亡率和並發癥的發生率和美國是一樣的。現在很多人講做一個手術是不是要到國外去做,其實大可不必,在國內同樣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比如像心臟移植,隨著我們國家器官捐獻工作開展的越來越好,所以心臟移植開展的數量也是在不斷地提高,在2017年完成了442例心臟移植,尤其是我們存活率比如早期的手術的存活、一年的存活率、五年的存活和十年的存活率,都比國際平均水平高10到15個百分點。

另外,剛才郭局提到的人工心臟,是心血管領域裏的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方面,以前完全由歐美來進行,我們國內基本沒有可以用的,最近我們完全自主研發了新型的人工心臟用於臨床,昨天在《焦點訪談》裏有一個病人是一年前搶救治療的,他現在可以自己開車,生活的非常好。這體現了我們的進步。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術,比如把外科技術和介入技術結合起來,我們就叫雜交技術,原來是認為很危重的病人,通過創傷相對比較小的辦法進行很好的治療。

總體來説,心血管外科的發展,從上個世紀來説還屬於叫跟跑,因為更多的時候是很多醫生到國外學習,回來開展一些技術。到現在我們從並跑到部分技術的領跑,有些技術我們可以説超過了國外。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到國外學習,現在實際上我們接受大量的來自國外的醫生到中國學習,包括歐洲、美洲的一些國家的醫生。以前我們認為那些國家的水平很高的,但是現在反過來他們到我們這邊來學習。

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的是,可及性在增強,但是在同質性上,雖然一些大的醫院水平很高,但部分中小醫院的水平與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全國的質控工作。2017年,國家心血管病質控中心進一步加強全國心血管專業的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這個工作進一步聯合各省級質控中心構建國家省級醫院三級質控中心,搭建全國信息化質控平臺。同時我們又建立科學明確的質量控制指標,進行心血管專業全國質量和控制工作,力求提高整個專業尤其心血管外科診療的同質性。

未來心血管外科繼續以品質和創新為目的,加快新的技術的創新和轉化,為我們國家心血管外科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服務。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鄭主任。因為今天要介紹的內容比較多,我們今天的發佈會也會適當的延長一下時間。下面,我們進入到提問環節,按照老規矩,媒體在提問前先自報家門,下面開始提問。

健康報記者請問赫捷院士,剛才很多院士和專家都提到了我們的同質化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腫瘤診療水平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基層醫療機構水平還存在一個很大的差距,在這方面,您剛才提到了醫聯體的介紹,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你們下一步的打算?謝謝。

赫捷我們國家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也不均衡,因此我國的腫瘤診治水平也不完全一樣,特別是各醫療機構的診治水平參差不齊,比如基層單位和西部地區,它的水平可能和發達地區就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想普遍提高這些地區的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有幾個想法。

第一,強化國家腫瘤質控中心的職能,包括對醫療機構監督指導。近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對質量進行監督,編寫常見惡性腫瘤的規範化診治指南,並且指導醫療機構按照這個指南去執行。同時,我們也加強抗腫瘤藥物的合理應用。大家都知道,腫瘤治療藥物是比較關鍵的,合理化的用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想通過國家腫瘤大數據平臺對各地區進行腫瘤診療質量控制和監督。同時,規範抗腫瘤藥物應用。

第二,經濟發達地區如何向基層下沉,比如醫療技術如何下沉。這種形式我們想通過各种醫療聯合體或者腫瘤專科的聯盟把各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進一步提升。剛才我已經提到,就是説上級醫療機構下派專家,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服務或者指導。另外一種形式,是醫療機構的專科醫生到上級醫療機構進行專業化培訓,從而使醫療機構均質化,具體來説就是使基層診療水平進一步提高,這樣才能達到均質化的程度。

第三,通過加強遠程醫療,通過這種形式能夠進一步的提升醫療機構特別是邊遠地區或者西部地區等等,這些地方比較偏遠,派人到上級醫療機構培訓也很困難,這種情況下,遠程醫療可以提到議事日程,也可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包括遠程會診、遠程預約、遠程培訓等方式,把基層醫療水平進一步提高。謝謝。

央視網記者請問在提升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方面,能否介紹一下近些年來行政部門所採取的一些措施。謝謝。

郭燕紅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你提問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在醫療質量管理上所做的工作,一個是在醫療質控上所做的工作。在醫療質量管理方面,應該説從國家到各省一直到醫療機構,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醫療質量其實是醫療管理一個永恒的主題,而醫療質量持續改進也是作為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行業永遠追求的一個目標。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醫療質量管理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以及各個省的行政部門、機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把這些工作總結為五個方面:

第一,在制度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制度化方面我們強化制度保障,近年來,我們又把前期工作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專門以部門規章的形式頒布了醫療質量管理辦法,應該説這是在醫療質量管理方面作為國家首次頒布的一個專門的質量管理的部門規章。在這個部門規章當中進行制度設計和頂層框架的梳理,來明確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職責,規定了相應專業質控中心的責任以及醫療機構在加強自身質量管理當中的主體責任。所以,制度建設是這幾年是一個突出的工作內容。

第二,規範化。在醫療實踐當中必須要有相應的一些指南、規範、標準,作為我們職業過程中遵循的準則。多年來,在完善規則方面既有相應的診療技術規範、臨床操作技術規程,包括近年來頒布實施的1200多個臨床路徑,還有相應的一些重點醫療技術的工作規範,這些都構成了規範標準的體系,通過規範化、健全規範標準體系,來為醫療的實踐、臨床的工作提供一個指引,提供一個依據。

第三,在專業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截止到現在,在國家層面有30多個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今天請來了腫瘤、消化、心血管三個專業,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的專業,包括麻醉、病理這些平臺專業和主要的臨床專業。通過國家級的質控中心以及各個省相應的質控中心的縱向聯動,使得我們對醫療機構、醫院各個專業的質控工作能夠形成一個網絡和合力,在專業化方面應該説我們依託質控體系的建設,也是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剛才幾個主任都介紹了在本專業通過質控中心加強專業的質控工作,來持續提升本專業的質量水平。

第四,在精細化方面發力,通過科學的、精細化的管理,來推進質量的持續改進。在精細化管理方面,我們質量管理已經日益深入到專科層面,專病層面和專業技術層面。我們不僅僅關注結果指標,其實更要去關注結構和過程指標,所以通過這樣的一些精細化的管理,推進質控工作深入到我們醫療行為的全過程,針對問題推進質量的持續改進。在精細化管理方面我們還應用一些科學管理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一些科學的管理工具,在臨床當中應用常用的管理手段來推進質量的持續改進。這裡特別要強調的就是信息化,信息化在助力精細化管理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信息化手段、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通過客觀數據來展現質量的水平,質量的短板,質量的均值,以及看質量的標桿,來促進質量的持續進步。所以精細化的管理可以引領我們在質量管理當中發揮的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質量的公開化。在每一位記者的手邊都有今年最新頒布的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我認為質量的公開有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個作用,引導行業內了解行業內各個專業、各個病種、各個技術相應的質量水平,質量可以縱向比較,因為從2015年開始做質量安全報告,2015年到2017年可以縱向看質量改進情況,甚至有沒有退步的問題,在行業內不同的病種和技術,通過比較,向標桿學習,以問題為導向,所以質量公開首先就是行業內推進質量的持續改進給大家一個數據化的展現。

第二個作用,為什麼我們希望向社會公開,我認為就是想讓社會老百姓知道我們國家質量安全水平,我們國家哪些在質量上能夠跟國際上持平,甚至優於國際。大家可以看,即便是我們與國際的先進水平質量稍有差距,但也十分接近。以麻醉為例,現在的麻醉相關死亡率是百萬分之十二,發達國家的水平是百萬分之十,我們國家整體的麻醉水平可以説已經接近了發達國家水平。如果看單個醫院,我們有部分的醫院可以説已經優於國際先進水平,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百萬分之一百四十一的水平。大家可以看,即便是我們達到了接近國際的百萬分之十的麻醉相關死亡率的水平,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零,也就是説醫療是有風險的,個體是有差異的,要讓我們老百姓知道,醫療不是萬能的,很多是一種手段,實際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即便是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以及公開化來促進我們國家的醫療管理從原來的規模、擴張式的發展,向質量效益提升方向發展,從原來的經驗和粗放化的管理,向我們的科學精細化管理來轉變。所以,這是我們在質量方面我們做的主要五個方面工作。

在醫療提升能力方面,總結下來有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各個省、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建設。剛才已經和大家提到了,從國家層面僅“十二五”時期,在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上,國家財政拿出了60億的資金,支持了79個專業,314家醫院的1200多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通過專科建設,來培育我們的專科高地,同時通過專科加強來向中西部地區和薄弱專科、小兒專科傾斜,其實各個省也在加強相關建設。我們統計了一下22個省已經設立了本省的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而且也給予資金支持,除了我們省域內的專科能力建設,對縣醫院的專科能力建設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從政府方面,加大支持和建設,我想這是第一方面做的工作。

第二,我們進行了科學評估和指導。專科能力建設怎麼樣才能引導向質量效益、向提升專業水平、提升技術能力,包括擴大病種收治的病種數,包括CMI值的提升,包括應用一些國內甚至國際的一些優勢的醫療技術,把這些內容作為我們評估的核心內容,同時我們在評估當中也運用信息化的評估手段,來客觀的衡量專科的能力和水平,引導醫院來在專科能力建設當中向提升技術、提升能力、提升質量、提升效率這幾個方面轉變。這是第二個方面,通過科學評估、引導來加強專科能力建設。

第三,今年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而我們國家醫療領域發展技術能力提升也與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擴大國際交流分不開,所以這40年也是我們國家醫療技術能力快速提升的這樣一個階段,通過大家“走出去”、“請進來”,通過消化吸收國際技術,來提升我們國內的技術能力水平,來進行臨床的轉化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實剛才鄭教授所介紹到的人工心臟第一代是美國的産品,在原有吸收引進的技術上,我們創建了有國內自主知識産權的人工心臟,這都是擴大國際交流開放這樣的形式分不開的。我們國家醫療技術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醫務人員的努力,我們的學科建設應該説是一代又一代學科帶頭人深帶領我們全體醫務人員不斷鑽研、不斷攀登醫學領域的高峰,不斷地形成技術能力,這與大家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我認為在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方面,我們的主要工作有這四個方面。謝謝。

主持人數據、案例,郭局都是爛熟於心,我也可以近距離感受到郭局非常真誠的想與各位媒體溝通,今天還有這麼多頂級專家,請大家提問。

【​人民網記者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郭局。剛才您提到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的方面,國家成立了30多個國家級質量控制中心,能不能請您再詳細介紹一下這些控制中心的情況?謝謝。

郭燕紅今天來到我們新聞發佈會現場的還有質量處的所有的同志,我想這個問題請醫療質量處的樊靜處長回答。

樊靜質控中心對我們國家醫療機構質量管理進行專業或者技術層面的控制、指導的專業機構,是我們國家質量管理體系,特別是質量控制體系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説也是政府作為管理醫療質量的智慧的這樣一個專業機構的延伸。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建立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各級質控中心,國家層面的質控中心包括麻醉、病理、重症、腫瘤、心血管以及神經系統的疾病進行有35個國家級質控中心。在地方層面,省一級基本上也都建立了涵蓋各個主要的臨床專業的質控中心,像護理、院感這些比較專業的平臺,質控中心已建到地市甚至區縣級別,所以從橫向和縱向來看,我們國家質量控制體系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

各個專業質量控制中心承擔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建立國家層面或者地區層面統一的質量指標,收集這些指標有關的數據進行分析、監測,對於行業或者地區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做實時動態的監測反饋促進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升。同時他們還承擔了很多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所以質控中心對於醫療機構質量管理的工作可以體現出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一個常態的工作,它是一個動態的工作,它是一個連續的工作,它也是一個全程的工作。所以這是我們國家質量管理體系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完善或者補充目前還沒有成立的那些專業的質控中心,同時要更加注重國家層面、地區層面的質控中心的聯動,而且要充分利用我們現在手裏已經掌握的數據,更好地做數據挖掘和信息反饋工作。

最後我想強調一下,在我們國家質量管理體系當中,我們的質控中心畢竟是從醫療機構外部提供質量管理和服務或者説支撐的工作,我們醫療質量管理的主體、工作的主體、責任的主體還是醫療機構自身。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請問郭局,關注到2017年報告對於患者異地就醫情況有一定的分析,請您介紹一下患者異地就醫的情況一些具體情況,比如患者異地就醫的原因以及應對的方法?謝謝。

郭燕紅謝謝這位記者朋友,我關注到你已經把這個質量報告閱讀了一部分了,也特別感謝你特別關注,因為確實裏面信息量很大,裏面在省域之間我們也有很多的患者異地就醫的數據的分析。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請我們醫療質量處的馬旭東副處長回答。

馬旭東很榮幸給大家分享一下在醫療大數據的挖掘裏面找到了很有意思的點。首先,什麼是跨省就醫?我們現在對跨省就醫的定位就是患者離開常駐地,到另外一個省份住院的行為。我們怎麼判斷跨省就醫?每一位住院患者在病歷了都有一個病案首頁,裏面都有基本信息,當我們發現這個人工作單位的地址、工作單位的變化、工作單位的郵編,現住址的變化和他自己的手機號這些所有的信息和這次他看病所在的醫院省份沒有任何關聯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這次就醫是跨省就醫。也就是説,一個戶籍在山東人,但在北京長期工作生活,如果他在北京看病,就不算跨省就醫。

我們對全國30幾個省份的2700多萬患者進行了分析,發現有196萬的患者屬於我剛才談到的跨省就醫的行為。在這裡有主要的跨省就醫的去向,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四川這五個省份,佔到58%左右。為什麼要分析跨省就醫?我們國內研究和國際上包括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表明,跨省和跨州的就醫對於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雙增加的一種格局,非醫療成本包括交通、住宿、陪護、護工等等,也是我們當前解決看病就醫問題、降低老百姓看病就醫負擔一個很重要需要解決的點和問題。

我們在這個報告裏進行了幾個層面的分析,第一個層面,對跨省就醫和流入的情況分析,每一個省出去的患者去了哪些省,或者來這兒就醫的病人都是哪個省來的,我們做了很精細的分析。第二個層面,這196萬個患者到底出去看什麼病去了?哪些病在本地解決不了,需要去外地解決。第三個層面,這196萬患者裏面有多少手術患者,出去做了什麼手術。經過分析,在2016年的196萬患者裏面,我們主要的就診科室還是外科、內科、婦産、兒科和腫瘤的患者。這些患者佔到75%,與2015年比較,腫瘤科和婦産科增幅是最大的。這説明我們在跨省就醫的病人裏面對於腫瘤疾病和婦産科疾病的異地就醫需求是逐年增加的。我們整體跨省就醫患者比例從2015%年從百分之七點四,降到百分之七點一,大家不要小看這百分之零點三的降低,對於幾億患者來講就是幾十萬名的跨省就醫者,所以我們還是應該關注這些病種和手術流動比較集中的專科領域加強它的建設。

最後再簡單説一下我們對跨省就醫原因的分析,無外乎三個原因:一是區域的醫療技術能力和資源的不平衡導致的供給不充分,導致了患者的流動。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使交通更加便捷和患者生活更加富裕,存在這些需求增加的問題,當然我們還有一些便民、惠民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加劇患者就醫的趨勢,比如醫保的異地結算,跨省份的實時結算,自然還有增加了這方面的需求,因為便捷。三是有一部分患者對於就醫需求的觀念不夠特別的理智,還有一些盲目的流動問題。比如非要來北京做一個非常小的手術,這種情況還存在。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加強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對於中西部地區、對於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支持。另一方面,精準的指導各個省圍繞自己省出去的專科建設發展,比如這個省出去的腫瘤患者多,下一步在建設的時候就圍繞腫瘤建設。心血管病出去的多,下一步就要圍繞心血管專科的建設,要精準循證管理。其次進一步做好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影像學的病理檢驗診斷,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跨省。最後希望各位媒體朋友關注健康知識和就醫知識的宣傳,尤其昨天《焦點訪談》也談到一些縣級醫院,50%的縣醫院都能夠開展顱腦、心臟這樣的手術,很多疾病不需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別的陌生省份就醫,當然我們需要宣傳、需要知識和健康的教育,來讓我們患者更加有序的流動,避免一些資源的浪費。我要介紹的就這些。謝謝。

主持人下面最後兩個提問機會。

中國人口報記者我們看到這個報告這麼厚,有800多頁,剛才馬處介紹了報告其中的部分內容,請問郭局為什麼編制這麼一本年度的醫療服務和安全報告,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報告的特點?謝謝。

郭燕紅2013年我們局為了加強質量管理專門成立了醫療質量處,在醫療質量管理上加大精細化和科學化的管理。為什麼要出這麼一個質量安全報告呢?我想有四個方面的目的:

第一,了解一下我們國家醫療質量安全的狀況水平,包括每年度動態的水平,原來我們老是説質量好,質量好在哪兒?質量差,質量差在哪兒?而且往往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專科,不同專病的特點,實際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第一個目的就是要用一個尺子看一看我們國家的醫療質量安全水平,這是第一個目的,就是要知道我們國家的質量安全的狀況。所以,我們在2015年運用大數據的方法,對這些進行分析。我們在2015年了解和展現當時醫療安全狀況基線水平,用數據方式方法呈現我們國家的質量安全的一個程度。同時,年度的報告不僅了解水平,還要來看看持續發展和提高的狀況,甚至是隊伍建設的狀況。

第二,這個報告要起到一個精準指導的作用。我們不僅僅要指導各個省,因為不同的省份的質量水平也有差距,在這個報告中其實我們有很多的專科、專病、專項技術是按照省地域區分來看省域的值。我們通過這個報告起到一個發佈一個精準指導的作用,利用大數據,首先我們要看在質量當中國家的限制是什麼,國家的平均值是什麼,包括不同的專科、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技術、不同的專病,我們看看國家的水平是什麼。各省也可以對標,你的省是高於國家狀況還是低於國家的狀況,同時還有對不同醫療機構的,因為我們畢竟是每年上千家的醫療機構報送的相關數據。所以,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報告,能夠去精準的定位和指導各地和醫療機構能夠了解自己的強項、薄弱環節和弱點,以問題為導向來持續改進,針對短板進行提升。

第三,引導行業加強信息化的建設。在各項管理當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手段和數據的分析,在醫療領域更是這樣。每年81億人次的診療量,2.44億人次的住院量,這些信息能夠通過信息化的管理,來挖掘、了解病人的診療狀況、疾病分佈的狀況。所以,事實上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報告,去引導行業要加強信息化的建設,運用這些數據來提升經濟化管理水平。2015年到2017年我們做了國家版質量安全報告,現在各個專業,像神經內科專業已經有了本專業的質量安全報告,今年山東省已經有了省裏的質量安全報告,所以我們是引導各地和醫療機構運用科學管理、精準管理、信息化管理提升質量管理的水平。

第四,加強對比,這個對比既有分年度的對比,也有分區域的對比,更有跟國際的對標,所以在這個報告中,我們有很多的指標可以拿出來,與國際的先進情況以及平均狀況來進行對比,了解我們國家在這個專業、這個病種、這個技術上在國際上是處於什麼位置。

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報告,達到以上四個方面的主要目的。這個報告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信息化支撐的醫療大數據的深度整合。2017年的報告實際是2016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全年分專業的病人病案首頁數據分析,依此類推,2016年和2015年都是前一年的數據分析。2017年的報告中,很厚、很沉,有多少數據量,數據量已經涵蓋了全國近7000家醫療機構的1.08億住院患者的醫療數據和病案首頁。我認為通過大數據完全可以展現全國的整體的質量安全水平和質量能力水平。因為我們的住院病人這裡面的數據量佔到了2016年全年住院量的61%的比例。所以,應該説是一個大數據的整合。通過這個大數據分析,我們按照機構、專科、病種和技術這四個維度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和細顆粒度的對比研究。即便是機構、專科、病種和技術這四個維度,我們還分了過程結構指標、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舉一個例子,腦卒中這樣一個病種,我們就有14個質控指標進行分析,不僅僅要看結果,比如死亡率、同病住院日,還要看過程。所以,通過這樣的一個分析,不僅展現質量安全的狀況,同時也能夠精確的指導醫療機構和地方如何在哪些薄弱環節進行改進。所以,第一個特點就是一個大數據的深度整合。

第二,專業化的團隊提供了這樣一個可靠的科學報告。這個報告不是我們醫政醫管局30多人和質量處4、5個人寫的,我們依託了大量的專業團隊和國家級質控中心,包括國家腫瘤中心、國家心血管中心,本身都參與和支撐了專業報告的撰寫和分析。除了這些質控中心的專家以外,還有包括直屬的這些機構,像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業務管理所等等,同時我們還吸納了一些民間的數據研究的公益性社會機構來幫我們分析這些數據,撰寫這些報告,確保這個報告內容的權威、專業、獨立、客觀。

第三,我們以國際化的視野來找問題差距。既要看優於國際上的一些優勢質量點,同時也看看哪些方面我們與國際之間存在差距,通過這樣的一些對比分析,進一步找準定位,了解差距,以問題為導向來改進工作。

所以我想我們這個報告有這樣幾個特點,雖然很多記者朋友大家不是醫療專業的,但是希望通過你們的第三方視角看我們的專業報告能夠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問題,因為它很多的數據都是客觀展現的,我們共同進行學習、研究,來改進。所以,這就是我們發佈這個報告的目的和特點。謝謝。

中國縣域衛生記者我關注到2014年國家衛計委印發了一個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第一階段500家的名單,請問是否還會有第二階段的名單,什麼時候發佈?第二個問題,要借助醫聯體建設助力優質資源的下沉,對於醫聯體有沒有醫療質量管理方面的監控?

郭燕紅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還是很專業的。確實,2014年第一批加強500家縣醫院能力建設,提升縣域的能力水平,因為縣域醫院是我們國家解決縣域地區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關鍵環節,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應該説多年來,縣醫院能力建設都是我們重要的一個核心的工作任務之一。2014年,我們啟動500家縣醫院能力建設,應該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已經用數據展現了。而且在縣醫院能力、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今年,我們還要再啟動一批500家縣醫院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縣醫院能力水平,應該説縣醫院能力提升工作是我們持續發力要做的一項工作。

對於醫聯體,當然,質量安全也同樣是醫聯體工作的一個主線,因為我們工作目的和著眼點就是要確保質量安全。醫聯體實際上現在是四種形式:一是以集團化為主的緊密型的城市醫聯體。二是縣域內的醫共體。三是專科聯盟,發揮了這些優勢專科的作用,帶動這個專科對大家的資源共享。四是遠程醫療。很多的專業通過遠程醫療提升醫療服務和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所以,這四類都離不開質量管理和質量提升。

而在質量管理當中,一是要遵循規範,規範體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無論在醫聯體內部還是通過專科聯盟,要依據規範,規範行為。二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因為在醫療過程當中還有一些能力建設,所以通過醫聯體建設能夠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和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三是實施分級診療的載體,而分級診療通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實現一個對疾病全過程的全程化的診療。所以在疾病診療治療層面上,很多質量指標也是貫穿于病種的始終,比如以腦卒中為例,14個質控指標從急診、急限期治療到慢性康復,一直到後期的隨訪再加結果指標,所以通過這樣一個連續的質量管理,來確保這個病種在全部治療過程中的一個質量保障。所以,即便是剛才提到的醫聯體的幾種形式,我們也是圍繞著能力和質量為核心,這是我們不可偏離的一個主線和主題。

主持人謝謝郭局。今天的發佈會信息量很大,還請媒體朋友幫助我們進一步挖掘傳播。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