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長期護理險,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2018-06-20 07:3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長期護理險,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社保“第六險”來了

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正在中國逐步推開,為失能老人體面養老提供保障。

兩年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指導意見,在青島、上海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最近,試點城市之外的地區也開始引入長期護理險,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

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的韓先生一週要往返石景山八角社區好幾趟。他的父親自去年4月份突發腦出血後,一直在醫院住院。“父親情況比較嚴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馬上就要接回家,我們比較愁,不知道怎麼護理才好。我母親身體不是很好,如果長期在家護理的話,我怕影響她的身體。目前也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機構,有的機構費用太高,負擔不起。”韓先生對記者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像韓先生這樣家庭的現實難題。在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後,多數家庭人手立刻變得緊缺、經濟壓力增大、工作受到影響,甚至家庭氣氛都變得緊張起來。而由於長期護理保障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護理時選擇長期住院,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也加重了家庭負擔。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佔相當比例。同時,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目前實際接受的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極低。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對記者説,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老齡化的不斷加快,失能和半失能以及其他失智、精神障礙者的人數還會進一步增加,對於這類群體的長期照護,社會需求在不斷增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關制度。

面對大量失能人員對於長期護理保障的客觀需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中國應運而生。2016年,全國15個城市和兩個重點省份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舉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僅可以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獲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獨立和人格尊嚴,也可以緩解老年人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照料壓力。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歷經兩年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經在青島、上海等15個試點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的非試點區域展開,覆蓋人群大約在4800萬,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福興介紹,到2017年底,超過7.5萬人享受到了保障的待遇,賠付護理保險金大約5.7億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過了70%,在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帶動了試點地區相關産業投資約70億元,直接拉動就業4萬多人次,有力促進了護理服務業市場的發展。

2012年,山東省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7年開始,青島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範圍。從今年4月1日起,青島開始實施“全人全責”式、升級版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原來的長期醫療護理基礎上,將基本生活照料納入職工護理保障範圍。截至目前,該市已有5萬多人享受到護理保障待遇,累計支出護理保險資金近15億元,護理服務機構發展至600多家。

“去年,我母親因病情加重完全失能,24小時不能離人。之前一直在家裏照護,由於不夠專業,家人力不從心,老人也有苦難言。”青島市民張先生説,後來他了解到了長期護理保險,去年底經朋友介紹,找到了嶗山區的福彩東部老年公寓。在考察過居住環境及服務後,他把母親送到了這家老年公寓並申請了護理保險。“在這裡,不光服務到位,錢也花不了多少。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老人舒心,我們做兒女的也放心。”張先生説。

2017年,《寧波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方案》落地。在試點階段,試點區域內參加該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不含參加住院醫療保險人員),個人無需另外繳費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其中,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失能,經過不少於180天的治療,經評估符合重度失能標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長期護理的參保人員,自評估結論作出次月起可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

不久前,寧波市首批被評估為重度失能的574名職工醫保參保人員開始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133萬元。

作為15個試點城市之外的地區,北京市近期也在逐步推開長期護理保險。這些日子,北京石景山八角街道楊莊南區社區的老鄰居們圍在一起聊天,總繞不開一個話題——長期護理保險。“小區進門的電子屏、樓道口的大門上都有通知,”老韓所在的社區是北京探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之一,他向記者介紹,“我們這兒老人多,有的平時不願意麻煩孩子,身體有些問題寧可自己受著。現在有了這個政策,大家都挺關心。”

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日前介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在石景山區啟動試點工作,並出臺了《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方案(試行)》。目前,石景山區已完成八角街道兩個社區的入戶評定,計劃年底前實現石景山區內全面試點,48萬參保人員中將有3000名左右重度失能人員享受護理。在總結石景山政策基礎上,將在全市建立可推廣、可複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護理人才緊缺成最大短板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才剛起步。專家認為,目前這一制度與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新趨勢和老年人快速增長的護理服務需求還不適應,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

“人才問題是當前制約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從事長期護理專業服務的人員數量較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業務能力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朱耀垠説。

據測算,以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按照3:1的護理服務配置,護理人員需要1000多萬。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絕大部分養老機構護理員集中在40—50歲年齡段,學歷大多在初中以下,且多數來自農村,服務粗放。有資料顯示,全國只有10余所院校設有養老護理專業,難以滿足市場需要。朱耀垠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必須與促進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相聯動,加大護理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力度,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的補貼政策,逐步建立長期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開展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的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到護理人才的培養中來,形成保險業務、護理服務、護理人才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

籌資、責任界定、失能等級標準制定等也是目前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對此,金維剛建議,應逐步建立一個獨立的籌資體系,通過個人繳費、財政補助、醫保基金適當劃轉、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基金的長期收支平衡;堅持責任分擔,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合理劃分各方的籌資責任。個人須繳費,且應確定一個適當的水平,同時,政府應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加緊研究制定失能人員的失能等級標準、有關護理等級的國家標準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的支付標準。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認為,發展中國長期護理保險要盡可能地吸收國外已經走過這麼多年的經驗,尤其是歐美國家,如德國在積累了110年的醫療保險經驗後才發展它的長期護理保險。同時,也要立足國情,通過在不同地區的試點,不斷糾錯,建立市場化機制,配置好相關資源,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邱海峰 仇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