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撬動礦業未來——
第六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綜述

2018-06-20 12:03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完成了由過去單一的“比塊頭”到“塊頭品質一起比”的根本性轉變。這一理念由有色地勘系統擴展到全國地勘隊伍的話,新的“呆礦”將不再會有出現的機會。

礦,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但要找到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業內人説這是“睜眼幹著看不見的活”。

剛結束的第六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評比,出現了大豐收的喜人形勢。深入透視可以發現,要把“看不見的活”幹好,就得依靠科技創新。

為老百姓致富找靠山

一個礦業權範圍內就提交銅金屬量1097.92萬噸、伴生金金屬量37.00噸、伴生銀金屬量2609.29噸。

更令人興奮的是,礦床邊深部仍有較大找礦潛力:一是鑽探工程雖然穿礦厚度800多米,但仍未穿透礦體,礦體到底有多厚還有待今後實施深孔鑽探驗證;二是目前工程表明,相鄰兩礦業權礦體“癒合”的態勢明顯,兩個礦業權範圍內的礦體極有可能就是同一個。

這就是由中鋁礦産資源公司提交的《西藏自治區改則縣鐵格隆南礦區金銅礦普查報告》成果。僅以目前成果看,已達到世界級銅礦的規模。若再繼續深化、及時轉化,這裡必將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銅資源供應基地。

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産勘查研究院提交的《新疆溫泉縣哈爾達坂—托克賽一帶鉛鋅礦普—詳查》成果,同樣具有開創性意義。這一成果在礦體周邊和深部均未圈閉的情況下,即提交鉛鋅金屬量105萬噸,且礦體分佈集中、礦石品質好、易採選。

這一成果是我國在西天山找到第一個層控型鉛鋅礦,它撬開了西天山大型富礦的天窗,也為邊疆多民族聚集區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專家測算後表示,僅以目前成果就可以當地建一日處理2000噸礦石規模、穩定生産40年的採選企業,在為當地提供近400人的直接就業機會的同時,每年還可為地方貢獻4000多萬元的稅收。  金山銀山,老百姓致富的靠山。本屆斬獲一等獎的13個大礦,其實就是有色地質人為資源所在地老百姓找到的13座大靠山。

而這些靠山,除廣東、江蘇、河南3省各一座外,其餘9個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西藏等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

擦亮一雙雙“透視眼”

中國常説上天容易入地難。

地質找礦就是一項入地的工作,看不見、摸不著。但依靠科技創新,地質人硬是為自己打造出一雙雙“透視眼”,讓隱藏在地下的寶藏現身,使其成為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以已進入世界礦床俱樂部的鐵格隆南成果為例,早在20世紀中葉,西藏地質五隊就進入改則縣開展地質找礦工作,雖發現了以多不雜和波龍為代表的眾多好找礦線索,但受體制、機制、投資強度特別是科研工作等因素約束,找礦工作一直未能出現更大的突破。在上一輪礦産勘查熱潮中,中鋁礦産資源公司進入後,組建了以碩士、博士為主體的項目管理團隊,繼續委託熟悉當地區域地質、礦産地質情況的西藏地質五隊承擔地質工作,還自籌科研費用,與一直致力於西藏斑岩銅礦勘查研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産資源所唐菊興研究團隊緊密合作,設立多個科研項目開展礦區礦産成因、成礦規律等研究。

專業科研機構、高素質團隊、長期在一地深耕細作的地質隊伍有機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科研新機制,擦亮了透視多龍礦集區厚覆蓋層的慧眼,最終找出鐵格隆南超大型銅礦。  新疆哈爾達坂大型鉛鋅礦的突破,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功勞。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疑惑大礦不過國境,因為在同一成礦帶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已發現捷克利、烏謝克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層控型鉛鋅礦床,但中國境內層控型鉛鋅礦卻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

新疆有色地研院申請到自治區資源補償費項目後,以具有快速發現特點的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開道,圈出了以哈爾達坂和托克賽為中心的鉛、鋅、銀等多個綜合異常。隨後,他們從找礦思路,找礦手段、方法、技術組合,綜合研究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擦亮了透視西天山的慧眼,也為自己配置了撬開天窗的撬杠,實現了西天山層控型鉛鋅礦找礦的重大突破,同時為整個西天山迎來更大的突破提供了借鑒。

內蒙古赤峰,是我國著名的有色金屬基地,但20多年來一直沒有大型銅礦面世。打破這一沉寂的,是由內蒙古有色四隊提交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扎拉格阿木礦區銅礦普查》成果。

赤峰位於大興安嶺中南段,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銀、鉛鋅、銅、錫、鎢、鉬、鉻、銣鋰(鈮鉭)等金屬礦産資源豐富。但受多期強烈構造運動影響,該區韌性剪切變形十分發育,普遍遭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加之該區草原覆蓋厚、露頭少,深部礦産信息顯示弱,找礦難度成倍增加。在找礦行動中,內蒙古有色四隊合理有序運用地質、物化探及探礦工程,深入綜合研究物化探異常,大膽佈置探礦工程,及時總結調整工作布署,從而為自己打造了一雙透視草原的慧眼。找礦行動中他們形成的有關新認識,如化探土壤測量仍是覆蓋區最有效的找礦手段,但要注意採樣方法的試驗,要注意低背景下弱異常的分辨和地質檢查,要合理解釋物探激電異常,避免對礦體位置的誤判等,也為在該區今後找到更多銅礦提供了借鑒。

煤下鋁這一新礦産種類的提出,其實就是科技創新的結果。河南西部分佈有大批煤礦,豫西也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供應基地。進入新世紀後,河南有色在深入研究後認為,該區煤炭資源之下應還有豐富的鋁土礦資源,可作為河南鋁工業發展的後備基地。

在這一創新認識指導下,河南有色提出了煤下鋁的概念,並在省國土資源廳的支持下開展了積極實踐,並實現了多個煤下鋁找礦突破。本次由河南有色六隊提交的《河南省澠池縣曹窯以西煤下鋁普查報告》成果,就再次對這一創新認識進行了生動詮釋:在省廳備案資源量為:全區共探獲工業鋁土礦資源量14920.1萬噸,其中(331)+(332)+(333)資源量10289.2萬噸,超過5個大型鋁土礦床。同時,貫徹綜合勘查的理念,還提交共伴生礦産資源量:耐火黏土礦5770.9萬噸、鐵礬土11757.1萬噸、菱鐵礦2839.3萬噸;赤鐵礦650.7萬噸、鎵金屬量1.53萬噸、輕稀土氧化物12.91萬噸。

鼓勵更多更好突破的平臺

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是我國目前唯一“以儲量論英雄”的找礦成果獎。通俗地説,要參加這一獎項的角逐,就是要把自己找到的礦拿出來和別人“比塊頭大小”。

在礦産品價格走高時,單一地比塊頭大小是有一定經濟技術基礎的。但是,當礦産品價格回落,同時還面臨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時,塊頭大並不一定就有轉化優勢了。

適應這一形勢,隨著本屆評比工作的結束,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也完成了由過去單一的“比塊頭”到“塊頭品質一起比”的根本性轉變。在本次評比中,來自地勘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評委們在審查各報獎成果,就更加注重比內在品質,即在比礦産資源儲量大小的同時,更要比資源儲量是新發現還是老礦區周邊和外圍新增、找礦難度大小、找礦的科技含量高低、開發利用條件優劣等經濟技術指標。簡而言之,就是獲獎等級越高,代表的是找礦科技進步水平越高、成果轉化越容易。

而這一變化,無疑將會對我國今後的地質找礦工作産生積極影響,使地質找礦人員更加重視找礦過程中的科技進步、更加重視找礦成果的轉化前景。

倘若這一理念再由有色地勘系統擴展到全國地勘隊伍,新的“呆礦”將不再會有出現的機會。

從這一意義看,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也將成為我國鼓勵地質人員積極科技創新的平臺,鼓勵大家找到更多更好礦産的平臺。(作者 于德福 甘鳳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