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南京:從科教名城邁向創新名城

2018-06-22 16: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6月22日電 題:南京:從科教名城邁向創新名城

新華社記者蔡玉高、朱程

投資16.7億元的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啟動、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産業研究院落戶……

去年以來,南京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名城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3名諾獎得主和24名院士團隊領銜建設的123家新型研發機構簽約落戶、一批高精尖技術正加速走出“深閨”。

新型研發機構架設成果轉化橋梁

20日,在南京舉行的2018交叉智慧前沿峰會上,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表示,年過七旬首次創業選擇南京,是因為看好南京的創新名城建設。

南京擁有高校53所,在校大學生83萬人,國家級研發平臺120多個,在寧兩院院士82人。如何將科教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南京亟須破題。

去年10月起,南京聚力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被作為突破口。

記者走訪發現,與傳統孵化器不同的是,這些機構依託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學術平臺和領先技術,結合具備一定産業化條件和市場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採取混合所有制形式組建,培育可持續孵化創新企業的“老母雞”。

南京市副市長蔣躍建表示,依託學科群建設-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孵化科技型企業-培育未來産業-形成創新集群-指導學科群互動,新型研發機構正在打造一條良性互動的創新鏈。

政策“組合拳”激發多方活力

在緊靠老山森林公園的南京“低碳谷”,鎂基二氧化碳礦物資源化利用示範線正在加緊建設。項目主要負責人、南京大學教授趙良表示,技術早應轉化,只是傳統體制限制下,學校和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如今,南京的新辦法讓問題迎刃而解。

今年初,南京圍繞創新創業出臺市委一號文件和45個配套政策,明確各方權益,釋放校方、科研人員、地方的創新熱情。

對科技人員,南京鼓勵由人才團隊做新型研發機構的“大股東”,緊握機構發展的“方向盤”,獲得應有回報,實現個人價值。

去年底,高翔辭去南京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職務,作為一名普通教授出資,成立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高翔和他的團隊佔股80%。脫離事業體制束縛,團隊創新潛力極大釋放,今年有望實現營收5000萬元。

對高校院所,南京不僅將政府股權收益30%以上獎勵給高校,還讓高校獲得新型研發機構的所有論文和獎項。更具吸引力的是,高校擁有了學科建設的前沿基地,能通過研發機構與市場的對接,創新教學模式和研究方向,還不用擔心教學秩序被干擾。

政策“組合拳”激發了創新主體的熱情。從新能源汽車到智慧型服務機器人……一批新産品、新服務在南京誕生。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人員表示,近來,校領導對與地方合作興趣越來越濃,紛紛鼓勵科研人員到地方找項目、快落地。

集聚要素資源,優化創新生態

今年1月至5月,南京新登記科技創新企業10066家,同比增長18.3%;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13.9萬人,同比增加49.5%。企業和人才紛至沓來的背後,是南京聚力扶持創新企業、打造創新生態的深意。

創新轉型是一場馬拉松,建設創新名城,必須厚植創新生態,匯聚要素資源。

——提升企業凝聚力。南京將全市創新載體整合為15個高新園區,圍繞城市主導産業,放眼全球“移植大樹”;打造苗圃“培育樹苗”,大力扶持本地中小微企業;推動一批本土企業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芽”。

——提升科技核心力。南京以“紫金山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重大工程化創新平臺”為核心,高起點謀劃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前不久,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在寧啟動,這是我國在通信與信息領域建設的唯一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提升資本支持力。南京出臺政策“重獎”來落戶的投資機構。新近組建的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50億元,首期出資20億元,重在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