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競逐數字經濟——中國經濟激活新動能

2018-06-26 15: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題:競逐數字經濟——中國經濟激活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

信息技術浪潮下,我國社會生産和百姓生活經歷著“數字蝶變”。統計表明,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32萬億元。

數字經濟加速發展,豐富便捷了百姓生活,顛覆了商業和産業邏輯,不僅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是轉型升級的新藍海。

數字“點亮”生活

大數據“選擇”鄰居,手機替代鑰匙開門,輕觸屏幕即可解決搬家、保潔等生活瑣事……也許在過去很難想象,但這就是如今很多年輕人的智慧生活。

用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智慧”選址、裝修,並配備管家和社區服務。房屋租賃平臺自如創始人熊林説,通過線上管理、智慧家居等軟硬體應用,將為城市青年帶來舒適便捷的互聯網居住體驗。

衣食住行,互聯網幾乎浸潤了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有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線上外賣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包括租衣、出行等在內的共享經濟規模將在今年突破2300億美元。

在數據的“加持”下,很多生活中的痛點逐漸被“治愈”。

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建立精準題庫,在實現一鍵判題,一鍵梳理之外,可以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學生學習效率高了,老師也能根據數據進行個性化組卷和教學。”一起科技創始人劉暢説,科技正讓精準施教變成可能。技術或模式等創新有望引領教育理念的再塑。

將産業發展與民生改善融合,是數字經濟産生的重要外溢效應之一。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認為,隨著數據價值在社會生活充分流通,將推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發展。

數字變革産業

2018年前5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7%,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5月當月,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新興服務業對服務業生産增長的貢獻率達56.8%……數字背後,是創新帶來的機遇。以信息技術為杠桿,我國經濟結構和産業模式正發生深層次變革。

供給和需求銜接更加有效。如果説互聯網提升了供需雙方溝通效率,那麼數據則讓二者的連接與互動更加精準。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更加了解自己,商家更清晰洞悉市場。在此基礎上,一系列創新隨之展開。

在零售業,大數據店舖選址、智慧貨架調控等早已不是新鮮事;數字驅動下,工業製造變得更加敏捷高效,智慧技術加速融合,從傳統中拓展出全新的領域與增長點。工信部調查顯示,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後,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超30%,運營成本約降20%。

産業生態更加協同共享。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生産線空檔期,實現企業閒置資源利用,“共享工廠”模式在各地興起;設計師可以分享製造紅利,渠道商做起了平臺,産業間、各環節間的生態圈逐漸火熱,共創共贏的方式成為主流……

另一方面,産業內部、領域之間開放融通的格局也在逐步形成。

“數字經濟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思維方式、商業模式、消費模式的革新。”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説,應抓住機遇,發揮好滲透融合和應用創新優勢,重塑競爭力。

突破數字瓶頸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也遇到瓶頸和挑戰。如何保持創新力,深入推動數字技術進步,如何打破數字間流通“壁壘”,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加速拓展先進技術的場景應用和跨界融合等都是考驗。

首先是夯實數字基礎。一方面,在5G等信息基礎設施上要加快推進技術研發和商用部署,另一方面,還要集中優勢資源突破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形成包含技術、標準等在內的協同創新鏈條,加速融合創新。

也要構建更加開放的數據流通體系,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務的關係,提高應用效率和使用價值。比如,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

記者從工信部獲悉,將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等領域數據開放,並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

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創新為主要引領,也應在創新力上下更大的功夫。除了對公平競爭和體制機制等的完善,在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探索也在展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