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金融扶貧模式更加多元

2018-07-04 07:3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7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貧困縣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5.83%——
我國金融扶貧模式更加多元

我國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深度進一步提升。7月3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2017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貧困縣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已達95.83%,較年初提高2.93個百分點,金融扶貧的模式也更加多元,電商扶貧、旅遊扶貧頗具成效,為實現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社會責任工作是永恒主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盡己所能,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要求,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説。

如何助力區域協調發展是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課題之一。從具體實施路徑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著力點,同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目前,雄安新區的基礎設施、産業融資、生態環境、特色小鎮建設已獲得來自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的多維度力量支撐。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國家開發銀行已完成雄安新區起步區徵拆安置項目授信1774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已審批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項目的額度達809億元,中國銀行已向新區提供220億元拆遷補償專項授信。

在京津冀軌道、高速公路、生態建設、産業升級轉移等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方面,截至2017年末,農發行已服務天津、河北林業項目36個,審批貸款235.54億元,發放貸款116.13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已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域的客戶授信485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長江經濟帶建設,銀行業金融機構以綠色金融為導向,既服務沿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又注重長江水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探索“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的金融方案。

在經歷了廣度、精準度、輸血、造血等一系列探索後,我國金融扶貧成效顯著。下一步,為實現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突破點在哪?從實踐來看,創新融資模式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此過程中,要瞄準脫貧攻堅的重點人群和重點任務,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因地制宜創新扶貧授信、融資模式,精準分析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易地搬遷安置、産業發展、上學就業等各類融資需求,最終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説。

記者赴四川、廣西等地採訪時發現,部分貧困地區由於受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農産品普遍存在銷售難問題。由此,幫助農産品跨越時空限製成為一條脫貧思路。

目前,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為代表,金融機構幫助農戶將優質農産品搬到銀行的電子商城上。由於物流、資金流實現了數據化,銀行還可以據此完成農戶信用評級,為其提供網絡貸款服務。

此外,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旅遊産業貸款”“工藝品貸款”産品。其中,中信銀行已針對旅遊資源豐富的貧困村推出“民宿貸”,帶動貧困戶就業。

此外,綠色信貸理念持續深化,業務流程更趨完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餘額升至8.22萬億元,其中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餘額6.53萬億元,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貸款餘額1.69萬億元。(記者 郭子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