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社區“養老顧問”暢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增強老人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2018-09-24 10:19 來源: 解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副站長周穎正一手舉著電話,一手拿筆記錄著。最近,她又多了一個身份——社區養老顧問。一連串的問題與回答,沒有草稿,沒有提示,她全都了然于胸、條理清晰,沒用幾分鐘,就問清了老人的養老需求,給出了建議。

“面對上門或來電諮詢的老人,首先要問清情況,比如年齡、身體狀況、家庭狀況、養老金收入等等,再根據老人提出的要求,給他們‘量身定制’。”

今年5月,上海社區“養老顧問”試點正式啟動,前兩批共104家社區“養老顧問”點先後掛牌,接受市民諮詢。養老顧問能為我們做些什麼?他們的出現,將給當前的養老服務帶來怎樣的變化?

“包打聽”與“全知道”

“上海的養老機構那麼多,但哪家離得近、哪家條件好、哪家服務質量高,我們心裏真沒底。”得知養老顧問上線,家住附近小區、正為父母養老犯難的徐文怡專程上門。

徐文怡面臨的情況並非個例,信息不對稱問題一直都是民政部門所關注的。目前,上海的各類養老服務資源比較豐富,已建有703家養老機構、127家社區長者照護之家、56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334家社區居家服務組織等,同時也制定了不少有關社會養老服務的政策。但由於供需信息不對稱,不少老年人需要養老服務時,還是感到對政策不清楚、找資源有困難。

養老顧問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芷江西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前臺,放著一個介紹養老顧問告示牌,“包打聽”與“全知道”兩個詞,在牌子上顯得尤為醒目。

“設置這樣的點,就是讓老人和親屬有地方問,而且是到熟悉的地方問熟悉的人,起到對接資源的‘橋梁’作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唐海波介紹,諮詢者通常不會問得很深,主要是了解渠道,可以聯絡到誰、地址在哪。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接待了50多人次。

由於目前的服務點都設在街鎮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養老顧問都是中心現有的工作力量,以及街鎮其他養老工作的管理人員,老人們可以隨時提問,及時得到解答。有問題找養老顧問,可以説是找對了人。

除了可以現場諮詢和來電諮詢,中心還依託微信公眾號開設了線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芷江養老樂慈匯”。但微信公眾號有多少老人會看,甚至有多少老人會用微信呢?

在長廊的公告欄中,記者看到了手機使用教學課程的海報。原來,這個許多老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養老顧問們也已經想到了。預約登記後,老人們就可以免費參加課程,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的課程,將分別教老人如何操作手機、使用手機生活出行、移動支付。每期課程有10節課,每節課都能吸引超過15名老人參加。

為老服務不止于“顧問”

“在這裡有一個好,好多事情就地就能解決了。”63歲的董洪娣阿姨現在和老伴住在一起,患有高血壓的她,原來每半個月就要去醫院開藥,從養老顧問那裏得知,在家門口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衛生服務中心也可以配藥,省去了很多奔波之苦。“反正現在我知道了,有問題,就找養老顧問!”

“所有問題都可以一站式連帶解決。”在周穎看來,不僅能答疑,還能解困,也是養老顧問的特色之一,做好“附加值”,能大大提升服務質量,增強老人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在提供諮詢服務外,他們也會教老人用微信,幫老人預約家庭醫生,代老人配藥、組織老人參加書法國畫唱歌等興趣班,有時還要陪老人聊聊天。

74歲的陳文琪阿姨,獨自住在一個路口之外的高層公寓裏,孩子不在身邊,白天就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休息。從棚戶區動遷搬來的她,離開了老街坊住進新環境,鄰居都不認識,一度感到十分孤獨,有了養老顧問的陪伴,又與中心內的其他老人漸漸熟絡起來,重新變得開朗起來。有什麼適合的新政策,養老顧問也會及時主動告知。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物質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唐海波發現,這些年來,老人們的需求,已經開始從簡單生活照料向多層次、多樣性、個性化需求轉變,不再是被動接受照顧,而是主動尋求社會參與。“老年人更加渴望豐富多彩、富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根據民政部統計,目前全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4億,佔總人口17.3%。養老顧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將能夠推動養老服務資源優化分配,將老人的急難愁問題解決在基層,暢通養老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民政部門介紹,社區“養老顧問”的功能拓展也正在研究當中,除了已經陸續投入使用的“線上養老顧問”,市民政局與上海電臺初步考慮合作設立的“空中養老顧問”今後也將上線,養老顧問將走進演播室,給聽眾現場提供政策諮詢、鏈結養老資源、參謀養老方式。(記者 馬頔)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