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第二産業就業人員在2012年達到高點後,連續5年減少

2018-09-25 08:0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第二産業就業人員在2012年達到高點後,連續5年減少——
二産就業人數連降怎麼看

經濟發展、製造業轉型升級,中國三次産業的就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第二産業就業人員在2012年達到2.32億人的高點後,呈現連續5年減少的態勢,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從2012年的30.3%下降到2017年的28.1%。

第二産業就業人員為何減少?未來是否會持續?該如何看待?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二産就業5年減少超1400萬

一條條標準的生産線、眾多壯實的“機器手臂”、數百平方米的的車間只有寥寥幾人……這是東莞勁勝精密組件公司車間呈現的場景。勁勝精密組件公司智慧製造事業部總經理黃河介紹,裝夾環節採用機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節省了70%以上的人力,以前傳統工廠大概需要200名工人,現在只需要十幾人,産品開發週期也大大縮短。“原來一條生産線只能生産一種産品,通過加裝智慧識別等設備和軟體,目前單條線可同時製造9種産品”。

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機器換人”開始在重復勞動特徵明顯、勞動強度大、有一定危險性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企業在提高生産製造自動化、智慧化水平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用工。

麥肯錫亞洲運營諮詢業務及物聯網負責人卡雷爾·伊魯特認為,所有製造業工作中有60%的工作是可以實現自動化的。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機器人需求將佔到全球需求的40%,這將深刻地影響中國的製造業,使中國在全球更具競爭力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機器換人”等提升了工作效率,與其相關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3年剛讀碩士時,身邊的人基本研究生畢業就可以找到比較對口、整體不錯的工作,薪資還挺高,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都不錯。但這兩年和身邊的學弟學妹聊到就業的話題時,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製造業、採礦業等第二産業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匹配的崗位越來越少。”在北京科技大學就讀的博士李陽對記者説。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第二産業的就業人員在2012年達到23241萬人的高點後開始減少,2013年和2014年較上一年均減少71萬人,2015年較2014年大幅減少406萬人,2016年減少343萬人,2017年減少533萬人,一直呈減少的趨勢,減少的數量也在攀升。

濟南大學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宋超對記者説,“一入工科深似海!現在製造業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很多基礎工作基本不需要人力了。我們學工科的如果本科畢業就找工作,不那麼容易。”

製造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

二産就業人員為何持續減少?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麗賓分析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存在著首先由第一産業向第二産業轉移、然後再向第三産業轉移的趨勢。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逐步從工業化向服務型的經濟結構轉型,最終要實現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第二産業對就業拉動、經濟貢獻逐步減少是客觀的、必然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7年,中國第一産業就業人員佔比下降了6.6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就業人員佔比下降了2.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就業人員佔比上升了8.8個百分點。

張麗賓指出,目前我國製造業産能過剩還比較嚴重,不少産能利用率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變,第二産業就業需求減少是産業結構主動調整的體現。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産業轉移、去産能等因素,二産就業人員減少也與環保要求提高有關。近年來,不少環保不達標的企業被限産、限排、關停。以河北為例,2017年前11個月,河北省共排查出“散亂污”企業10.9萬家,完成整治10.2萬家,其中關停取締無證無照、治理無望的企業6.9萬家。

“當前,製造業要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自動化、智慧化水平,建築業要倡導綠色建築理念,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第二産業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所減少是正常現象,而二産本身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也在提高。”張麗賓説。

對此,擇業中的工科學子們更有感受。李陽發現,“行業自動化水平提高,相近學科之間的交叉效應越來越明顯,對我們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計算機、自動化、機械和材料各個學科相互交織是未來製造業發展的趨勢。”

儘管二産吸納就業有所減少,但不論是求職者還是專家,都承認這一趨勢未必是壞事。客觀上看,相當一部分傳統製造業的勞動力從事苦、累、甚至危險的工作,工作條件差,對勞動者本身還可能有一定損害。這類崗位由機器代替,也是製造業進步的表現。

三産成吸納就業主渠道

二産就業人員減少,三産能否擔起重任?張麗賓認為,“未來,産業轉移將會持續,在這個過程中第三産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第二産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將穩定在一個比重。參考發達國家走過的路程,第二産業可以穩定在20%左右,第三産業則會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同時張麗賓提醒,“目前新的增長動能還沒有真正佔據主導地位,新的就業機會在增加,但勞動者技能轉換需要時間。傳統産業釋放出來的大量勞動力,並沒有完全被第三産業吸納,就業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也認為,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的情況下,就業結構性矛盾面臨更加突出的形勢,主要表現為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勞動者素質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更加困難,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對就業的挑戰日益突出。

二産就業人數不斷減少、要求顯著提升,相關人員的就業該如何保障?張麗賓説,“我們在人才培養供應上應堅持需求導向,加強教育培訓,持續提升勞動者素質,不斷優化人力資源市場供給。”

從求職者、從業人員來看,相關調查顯示理工科學生深造比例近年來明顯上升。“我能做的就是進一步提升學歷,拓寬知識面,掌握新技術,爭取能跟上行業發展的腳步。”李陽表示。

一些人選擇深造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將目光轉向了蓬勃發展的服務業。李陽説,“身邊不少工科生求職者選擇了與所學專業並不匹配的工作,到服務業領域就職,如做管理培訓崗、人力資源崗,還有的做銷售、IT相關崗位等。”

製造業就業人數下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需要引起重視的一面。多位專家指出,有必要繼續觀察二産就業變動,特別是分析其持續下降的背後,除了企業轉型升級之外,其中製造業不景氣、利潤率偏低等消極因素有多少,防止産業空心化。(邱海峰 呂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邊雋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