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

2018-09-29 19:32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9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9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佈會,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書記莊緒亮,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主任王橋,生態保護紅線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席專家高吉喜出席發佈會,崔書紅介紹了2010-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綠盾2018”專項行動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9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

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一項生態國情的基礎調查,也是生態環境部的一項重要職責。我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共同開展了“2010-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基本摸清了2010-2015年全國及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與變化。今天的發佈會,將向大家介紹調查評估的有關情況。此外,還將向大家介紹“綠盾”專項行動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的進展,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是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崔書紅司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書記莊緒亮研究員,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主任王橋研究員,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研究員。

下面,我先通報我部近期的幾項重點工作。

一、生態環境部機構改革穩步推進

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大體制安排,是實現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體目標的重大舉措。

按照中央統一安排部署,我部積極推進生態環境部機構改革,4月16日完成生態環境部掛牌,4月20日基本完成機關人員以及部分事業單位轉隸工作。8月1日由中辦、國辦印發的生態環境部“三定”規定進一步加強了我部機構編制能力,在機構設置方面,內設23個司局級機構,增設了海洋生態環境司、應對氣候變化司、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等機構,優化組建了綜合司、法規與標準司、科技與財務司、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等。

截至目前,我部各司局設置已基本就緒,各司局主要負責同志已經到位。同時,我部已制定“三定”規定細化方案,正在按程序報中央編辦備案。編制上報了《關於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指導意見》。

下一步,我部將以落實“三定”為重點,繼續抓好機構改革工作。一是加快完成“三定”細化方案備案和組織實施,將黨中央賦予生態環境部的各項職責落實到司到處到崗。二是繼續與有關部門協調完成事業單位轉隸工作。三是推動儘快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指導意見。

二、深化環評審批領域“放管服”改革工作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我部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環評審批工作,助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採取了下列措施:

一是主動與相關部委和地方環保部門對接,建立國家層面重大項目、地方層面重大項目、利用外資重大項目等3個項目環評工作臺賬,全面掌握重大項目環評工作的需求和進展。

二是定期調度環評工作進度。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共同研究解決項目環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環評文件編制和審批進度。

三是對年內擬開工項目,實行即到即受理,即轉辦評估,提前開展現場踏勘,同步開展審查,環評審批時間壓縮一半。

截至目前,我部審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5個,平均時限30個工作日左右。同時,我們在調度中也發現,部分建設單位還存在環評文件編制緩慢等問題。為進一步推進該項工作,我部將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妥善處理好建設和環保的關係。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和相關法定保護區的,指導督促項目優化選址選線,採取優先避讓措施;確實無法避讓的,要求建設單位儘量採取無害化方式穿(跨)越。

二是加強對地方審批項目的調度和指導,圍繞審批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幫助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依法加快環評審批。

三、部分城市上半年水環境質量達標工作滯後

為推動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後地區進一步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加快整改,生態環境部重點針對年度水環境質量約束性目標,近日組織召開2018年上半年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後地區工作調度會。

自5月召開第一季度調度會後,各地積極開展整改工作,取得較好效果。第一季度參加調度會的73個地市中的42個退出了滯後地區名單,但仍有31個地市工作進展緩慢。其中,鞍山、四平、哈爾濱、昆明4個地市第一季度和上半年滯後問題均比較突出,劣Ⅴ類斷面數量較多,或距離年度目標差距較大,水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甚至呈惡化趨勢。齊齊哈爾、唐山、滄州、七台河、通遼、德陽、黔東南、玉溪等8個地市因第二季度水質變差,首次列入滯後地區。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開展滾動調度管理,按季度發佈達標滯後城市名單,督促有關地區採取切實措施,推動水環境質量好轉。

下面,請崔書紅司長介紹情況。

崔書紅:謝謝主持人。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很高興時隔一個月再次與大家見面。今天換個話題,我和我的同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書記莊緒亮研究員,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主任王橋研究員,生態保護紅線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首席專家高吉喜研究員,一同向大家介紹2010-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綠盾2018”專項行動有關情況,並回應大家關心的問題。

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0-2015 年)調查評估是生態環境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的一項重大生態國情調查評估工作。這項工作2017年2月啟動,範圍包括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時段為2010-2015年。本次調查利用“天地一體化”調查方法,主要以“摸清現狀,發現變化,揭示問題,提出對策”為總體目標,部分成果已經為國家生態文明重大改革任務和生態保護綜合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2017年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省市和寧夏等15省份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並報請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開。山西等其他16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已通過省級政府審議報生態環境部。近期,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進行審查,之後上報國務院批准。

“綠盾2018”專項行動是“綠盾2017”專項行動的延續和深化,目的是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捍衛國家生態安全。“綠盾”專項行動是我國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首次檢查範圍最廣、查處問題最多、整改力度最大、責任追究最嚴的一次行動,有效震懾了破壞自然生態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提高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生態保護責任意識。最近,生態環境部聯合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派出12個聯合巡查組對31個省(區、市)“綠盾2018”專項行動開展了巡查。目前,巡查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發現、處理了一批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充分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生態保護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下一步,我們將以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管控體系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手段,持續提高生態環境的監管和執法能力,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提供堅實保障。

下面我們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中新社:請問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的背景和意義?主要結論是什麼?以後還會開展定期評估嗎?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本質上是生態國情調查評估。形象地説,就是給全國的生態狀況“問診把脈”,找“病因”開“藥方”。也就是我們説的“摸清現狀,發現變化,揭示問題,提出對策”。

我們已經完成了三次調查評估。第一次“2000年全國生態現狀調查”,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編制提供了基礎,孕育了生態保護紅線,催生了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的政策措施。之後,開展的兩次調查評估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多項工作中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次調查評估的結果聯絡起來看,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生態狀況總體在好轉,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改善趨勢更加明顯。這個結論和大家的感受總體是一致的。

下一步,結合落實“三定”方案,將儘快將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制度化、常態化和規範化。初步考慮,在時間上,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銜接,全國範圍內每五年開展一次;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地每半年或一年開展一次;重點區域將不定期開展調查評估。在空間上,開展全國尺度評估的同時,對一些重點區域進行調查評估,包括國家發展戰略區域(比如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比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礦産資源集中開發區域),重要生態保護區域(比如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和建設區域(比如三江源、黃土高原),重要生態屏障區域(比如青藏高原、東北森林帶、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重要的濕地、草原、荒漠分佈區),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區域(比如西南喀斯特地區、川滇山區)等。在領域上,突出反映人類活動,特別是開礦、工業、旅遊等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謝謝。

經濟日報: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和長江經濟帶是當前國家戰略優先發展區域,請問調查評估是否對這兩個區域給予了重點關注?這兩個區域生態狀況如何?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請王橋研究員來回答。

王橋:謝謝你的提問。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都是國家戰略,這兩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快、人口密度大、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城鎮面積持續擴大是這兩個區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調查評估發現,2000-2015年的十五年間,京津冀地區城鎮生態系統面積持續增加,由1.79萬平方公里增加到2.32萬平方公里,增幅為29.7%。長江經濟帶城鎮面積增幅更大,為84.1%,年均增幅達5.6%。

但是,兩個區域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結構存在差異,所面臨的生態形勢也有所不同。

在京津冀地區,存在著水資源量短缺嚴重制約區域生態安全,河流斷流和濕地萎縮依舊突出的問題。調查評估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9。自2000年以來,除個別年份(2012年)因水資源總量較為豐沛外,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均超過100%,遠超國際通用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安全界限。全年存在斷流現象的河流比例約為70%。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渠存在全年斷流現象。京津冀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汛期均有乾涸河道分佈,保定、張家口等地乾涸河道長度均超過300公里。白洋淀、七里海等濕地萎縮,長期依靠生態補水維持。

在長江經濟帶,存在著中下游自然岸線開發強度大,濱岸帶生態風險較大的問題。調查評估結果表明,長江自然岸線保有率僅為44.0%,自然灘地長度保有率僅為19.4%,長江岸線利用率為26.1%。砂石碼頭和小散亂碼頭佔用長江岸線430.2公里,佔長江岸線總長度的5.4%,主要分佈在湖北、安徽、四川及江蘇等省份。造船廠、船舶修理廠佔用長江岸線131公里,化工企業佔用長江岸線148公里,成為長江生態環境的重大風險源。謝謝。

光明日報:機構改革以後,對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以及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等方面,貴部將如何與自然資源部做好有效銜接和配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將如何進行監管?

崔書紅:感謝提問,這是新“三定”後,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選題,也是當前我們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生態環境部“三定”方案明確生態環境部在生態保護方面行使監管的職能,包括監督各類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等工作。

李幹傑部長指出,生態環境部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實現監管:一是制定和組織實施生態環境領域的政策、規劃、標準,二是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測和評估,三是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的監督和執法,四是統一負責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進行督察和問責。

具體到生態保護監管也包括生態保護紅線方面,初步考慮有以下六方面工作要做。首先,要理順監管者與所有者的關係,找準定位,要與資源所有者在一個舞臺上分飾不同的角色同演一台“共抓大保護”戲。其次,要系統梳理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建立有利於統一監督管理的制度體系。第三,要加強生態系統的監測與評估,定期發佈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生態狀況監測評估的報告。第四,要深化“綠盾”專項行動,充分發揮“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作用,對各類自然保護地實現“天地一體化”全天候監管。第五,發揮監督執法的震懾作用,對違法違規者嚴懲重罰。第六,發揮公眾監督作用,讓違法違規者無處遁形。謝謝。

央廣網:近期有媒體報道了不少自然保護區的違規開發建設等問題,請問被破壞的保護區將怎樣進行善後處理?目前保護區的設置是否存在不合理問題?怎樣讓保護區的範圍和邊界劃定更清晰、更科學合理?

崔書紅: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這次“綠盾”專項行動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如何處理的問題。

對“綠盾”專項行動曝光的突出違法違規問題開展追責,是我們即將開展的重要工作。截止目前,初步統計,2018年以來,各地共調查處理了14000多個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關停取締違法企業1800多家,強制拆除違法違規建築設施1900多萬平方米,追責問責900人,其中廳級幹部6人,處級幹部150多人。

近日,我部對遼寧遼河口等7處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和林業部門進行了公開約談。這是生態環境部首次就自然保護區管理問題約談地方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

接下來,我們將督促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層層壓實責任,對“綠盾”專項行動發現的問題“拉條挂賬”,形成清單,查明原因,整改銷賬。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並責成造成生態破壞的相關責任主體開展生態修復。相關情況會適時向社會公開。

第二個問題關於自然保護區設置是否合理的問題。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部分自然保護區確實存在著範圍和功能分區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但是,這不能成為違法違規建設的藉口,更不能成為破壞生態的理由。

對於早期劃建、範圍和功能分區不合理的部分自然保護區,要依規進行調整。2013年,國務院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將調整嚴格限定在三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發生變化;二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建制鎮和城區等;三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對於先破壞、後調整甚至撤銷的,是要嚴肅追責的。

另外,以建立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重大改革為契機,根據不同的價值定位、保護目標和管理模式等,對包括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類自然保護地開展歸併、整合。通過改革,今後科學合理設置自然保護地的問題也會得到妥善解決。謝謝。

南方都市報:生態保護紅線與保護地之間是什麼關係?有人認為我國保護地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為什麼還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

崔書紅:這個問題我們請高吉喜博士來回答。

高吉喜:非常好的問題。兩者之間既有聯絡,也有不同。

第一,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的目的不同。我們已經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體系,整體是以保護自然資源、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生態保護紅線的功能則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有重要的功能就是優化空間格局。十九大報告裏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自然寧靜和諧美麗。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第二,從兩者的關係來講,生態保護紅線涵蓋絕大部分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涵蓋所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其他保護地裏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範圍比自然保護地更大。另外根據現在統計的結果,仍有約10-15%的重要生態系統和保護物種未納入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以後,將把珍稀瀕危動植物都納入保護範圍。

第三,從保護對象或者保護體系的構成來講,生態保護紅線更完整、更系統。無論是我們國家建立的保護地體系,還是國際上建立的保護地體系,基本上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為主。與其相比,生態保護紅線增加了兩塊非常重要的內容。一塊就是增加了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關於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在國際上有很多呼籲,但是大部分沒有實現。通過生態保護紅線,我們國家首先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也納入保護的範圍。第二塊是增加了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主要目的是保證人居環境的安全。因此,從保護對象和系統構成來講,生態保護紅線範圍更大,體系更全面。

第四,管理措施上也是有差別的。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禁止開發區的要求,確保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保護紅線除與保護地重合的區域外,還有評估重要區,既要遵守現有的保護地體系的制度,也要按照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

所以整體上來講,生態保護紅線的範圍更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保護對象更全面,管理更嚴格,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維護和提升生態功能具有更強的作用。謝謝。

第一財經日報:我之前參加過“綠盾2018”專項行動,也採訪過幾個保護區,發現有的地方在保護區核心區裏面開煤礦,建別墅,違法問題突出。我想問的是之前中央已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做出過嚴肅處理,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問題出現?是不是查處力度不夠?另外對於此次“綠盾”行動曝光的問題,將如何追責、問責?結果什麼時候能出來?

崔書紅:謝謝你的提問。借此機會要感謝媒體朋友們的支持,是你們在專項行動,特別是聯合巡查工作期間,既報道了一批自然保護區整改取得的積極進展,也曝光了一批自然保護地存在的突出問題,起到了非常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嚴肅查處祁連山嚴重生態破壞問題後,仍然發現其他一些保護地存在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認識不深入,重視程度不夠,政治站位不高,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不果斷不堅決不徹底。

其次是有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法意識淡薄,知法違法,有的依然為侵佔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開“綠燈”;有的缺乏擔當,麻木冷漠,不敢較真碰硬,甚至在整改過程中,弄虛作假、敷衍整改、表面整改。例如,這次巡查就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巡查組到現場,所有的違法行為都停止了,等巡查組殺“回馬槍”的時候,生産活動仍然熱火朝天。

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處罰偏輕,違法成本低。《自然保護區條例》制定於1994年,是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法規制度和保障。受當時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其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偏輕,最低罰款100元,最高罰款僅10000元,違法成本太低,不能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效震懾。還有部分保護區歷史欠帳較多,保護和開發的矛盾突出,長期積累的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不排除前面記者提到的保護區設置不合理的問題。設置當初,基於搶救性保護的目的,保護區劃的面積過大,有的城鎮很大部分劃在保護區內,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的整治需要時間,所以現在給人感覺有些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現象還比較突出。

關於追責問責的問題,剛才我也做了一個通報,2017年,對自然保護區的違法違規行為,通過“綠盾2017”專項行動已經處理了一批。“綠盾2018”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我們又陸續處理了一批,剛才向各位通報的數字是初步結果。接下來我們將對“綠盾”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再梳理,拉條挂帳,建立清單,根據這些問題的性質責成地方開展追責問責,並及時向媒體通報結果,謝謝。

南方週末:2020年底前全國要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請問該項工作進展如何?有人擔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會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産生負面影響,請問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崔書紅:謝謝,目前這項工作的總體進展比較順利,剛才我已經向各位通報過,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已經結束,並且報經國務院批准,省級人民政府已經對外公告。剩下的16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已經通過省級政府審議,報到生態環境部,近期,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進行審查,報國務院批准後由省級人民政府對外發佈。從目前的情況看,初步估計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將達到或超過佔國土面積25%左右的目標。

你提問當中提到,有些地方擔心劃紅線影響發展。我認為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是不正確的。一方面我覺得無需擔心,大家仔細研究一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有關政策,可以發現,生態保護紅線不是“無人區”,也不是發展的“真空區”。另一方面,必須保持警醒。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底線”失守,“生命線”沒了,發展也就失去了支撐。這方面歷史和現實的教訓都非常的深刻。生態安全屏障消失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隨之也消失了,那是不可持續的。

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保護的是生態功能重要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區域,這些區域是國家的生態安全重要屏障區域。這些區域在紅線劃定過程中要做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劃定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制定了嚴格的技術規範,要經科學評估,充分考慮到歷史和現狀,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規劃充分銜接,給地方預留了適當發展空間。要汲取前面講到的自然保護區劃定時的經驗,如果盲目地劃一個生態保護紅線是很容易的,落地也是很容易的,但是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區域劃進去,實際上也是難以實現保護目的的,還會為生態保護紅線未來的管理遺留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規程做了明確的規定,生態保護紅線要儘量做到與地方的生産生活區域不交叉、不重疊,讓生態保護紅線能夠起到真正的嚴格保護的作用。同時,生態保護紅線中不是對所有區域都實行“絕對”保護。生態保護紅線當中有一部分是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等,這類區域法律是有明確規定的,對一些行為是明令禁止的,除了像這些法律法規有明確禁止規定以外的其他區域,我們鼓勵各地合理利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優質生態資源,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機制,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也就是要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這方面我們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浙江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誕生地,記者朋友們也許去看過,這個地方非常好地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青山綠水,人民生活富足。

再者,按“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要求進行考核,對保護有效者、有利者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的重要的財政政策。目的是不能讓保護者在收益上吃虧,要讓保護者通過生態補償獲益,滿足其基本的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需要。謝謝。

科技日報:在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中,如何判斷全國生態狀況的好壞?又是如何確保調查評估質量的?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技術的問題。生態狀況的好壞,科學家的判斷跟我們一般人的判斷是有差別的,像有些地方林木非常整齊,公園非常整潔,但這個地方的生態狀況是否是好呢?通過我們普通判斷肯定是好的,但是科學家看的話這個地方物種比較單一,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是典型的人工環境。我們認為優的,科學家從生物多樣性豐度評價,結論可能就是一般。生態狀況評估要確保結果的正確,質量把關也很重要,所以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

關於如何判斷生態狀況的好壞,我想請中科院生態中心莊緒亮研究員回答,第二個問題請王橋研究員回答。

莊緒亮:謝謝提問。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技術成熟度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這是整個評估團隊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評估的思路和技術路線大概是這麼確定的:首先,確定一個評估的基礎框架,這個框架由五個方面組成的,包括生態系統格局、質量、服務、問題和脅迫,這五個方面在邏輯上是緊密關聯的,技術上層層推進。基於這個評估框架,我們統一了技術方法,總共制定了12套技術規程。最後,從生態系統構成與分佈、生態系統質量、生態系統服務、生態問題等四個方面開展評估,得出結論。

應該説我們工作的目標就是要做到方法科學,參數要準確,結果要可信。剛才崔司長也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樣的一件事情,用感官的判斷和真實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得到的結論有可能是大相徑庭的,我們還是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判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具體而言,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生態狀況的好與壞。

一是生態系統構成與分佈。運用遙感數據、地面實地調查結合,調查分析全國森林、草地、濕地、農田、城市與荒漠等各類生態系統的面積與分佈。共使用遙感數據2萬多景,地面實地核查樣點11.83萬個。

二是生態系統質量評估。主要評估了森林、草地、濕地三類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高低。評估中,主要以生物量密度(即單位面積生物量)的高低為基礎,對森林、草地、濕地生態系統質量進行評估。

三是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我們基於構建的統一方法體系和參數,重點分析評估了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生態系統服務。定量分析了這些生態服務的功能量與空間分佈特徵,明確了全國生態服務關鍵區。

四是生態問題評估。主要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面臨的生態問題。以生態系統質量評估為基礎,分析了全國森林、草地生態質量狀況(全國30%以上的森林、草地質量低);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的面積、分佈與嚴重程度等方面,評估了全國土地退化情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面積大、分佈廣,總體趨勢是面積減少、程度降低),並評估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面積與質量變化情況(自然棲息地面積在減少,人工化加劇)。

五是對比分析。通過比較2000、2010、2015年全國生態系統構成與分佈、生態系統質量、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問題的變化情況,分析全國生態系統變化趨勢,如:森林面積的變化、優良等級森林、草地生態系統面積與比例的變化、水源涵養量、土壤保持量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量的變化、石漠化土地面積的變化等等。謝謝。

王橋:感謝提問,我下面回答一下,我們在調查評估中,是怎樣確保調查評估質量的。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高水平的技術團隊。調查評估是生態環境部聯合中科院共同開展的,基礎數據生産以中科院為主。大家知道,中科院是我國科研領域的“國家隊”,代表著國家最高水平,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長期從事相關科研工作,也有著豐富經驗和很強實力。有48個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20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提供團隊保障。

第二,紮實的基礎數據。調查評估充分利用了不同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優勢,對低分辨率數據發現的可疑問題,就用高分辨率數據進行核實,用到了大量的2米分辨率數據。對高分辨率還有不確定的問題,再進一步實地核查,野外調查樣點11.83萬個,解譯獲得一級和二級生態系統分類數據平均精度達到93.7%和87.7%。同時,各省開展66個典型區域調查評估的結論和全國結論相互印證。

第三,成熟的技術體系。調查評估利用了“天地一體化”調查技術體系,繼承和發展了2000年、2000-2010年前兩次調查評估的技術體系,特別是與2000-2010年調查評估有著很好的銜接。同時,還集成利用了我們衛星中心的許多業務化技術方法,這些都是比較成熟的。從數據處理、到野外調查、到綜合評估、再到成果集成等,已形成了24個技術指南。應該説,是一套比較完整和成熟的技術方法體系。目前,我們正在以此為基礎,編制形成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的行業標準,甚至是國家標準。

第四,嚴格的組織管理和技術流程。我們編制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任務分工和技術路線。調查評估由生態環境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實施,我們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與中科院生態中心為總牽頭,各任務的承擔單位負責人明確、責任明確。在關鍵技術、關鍵環節,都會組織專家進行交流討論和會商,研究解決遇到的關鍵問題。特別是成果集成過程中,全國綜合結論、與專題結論和各省結論之間進行了多次多輪的研判和會商,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校核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確保了調查評估的質量。僅在2018年上半年,就組織召開了20多次專題研討會,共同會商一些關鍵性問題。

總體上,就像崔司長一開始介紹的,我們這次評估的結論與大家感受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們整個技術團隊對我們調查評估的質量是有信心的。謝謝。

崔書紅:這的確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剛才莊緒亮研究員用了生態系統格局、生態系統脅迫這些非常專業的術語,衡量一個生態系統好和壞,我想就三個方面做些補充。

一個是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前面我講到,判斷一個生態系統是否優良不能簡單的看覆蓋率,要從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角度來分析,就要從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物種的豐富程度、遺傳基因豐富的程度這三個方面來判斷生物多樣性的豐度。這次遙感調查不可能微觀到基因層面,主要還是從生態系統大尺度方面來判斷,一個區域如果生態系統單一,我們不能説這個地方的生態狀況就優良,要由多個生態系統組成。剛才莊緒亮研究員講的景觀層面,景觀比較豐富,不是清一色的,是各種生態系統構成的。這個地方生態狀況一定好。

第二個是從生態服務功能強弱角度來分析。比如説防風固沙功能,如果春天大風一來,北京上空風沙瀰漫,那生態系統的防風固沙功能肯定沒能正常發揮。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沙塵暴的次數是在減少的,程度也是在減弱的,説明北方生態屏障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在增強的。從這個角度判斷我們的生態狀況是趨於好轉的。

第三個,莊緒亮研究員提到的脅迫的問題。脅迫就是生態系統受到的外界干擾,其結果就是通常所説的生態問題或生態破壞,比如説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等。如果一個地方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發生水土流失等等,就不能説這個地方的生態狀況是好的。

我就簡單補充這三點,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前不久公佈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有一些和去年不一樣的提法,其中提出科學施策、精準調控,嚴禁採取“一刀切”方式。是否意味著現在的行動方案更有針對性、更精確?

劉友賓:去年我們首次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了秋冬季攻堅行動,實踐證明,攻堅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有效保證了大氣十條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也切實推動了空氣質量的改善,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藍天白雲。同時,去年的攻堅行動也對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進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為我們做好今年和以後的工作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所以在今年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我們把一些好的經驗做法保持下來,包括清潔能源取代以及錯峰生産等,今天我想重點講一講錯峰生産問題。

今年的攻堅行動方案將重點高排放行業錯峰生産作為狠抓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總體考慮是,更加強調科學施策、精準調控,嚴禁採取“一刀切”方式,要基於污染排放績效水平實行差別化管理,進一步增強錯峰生産調控的精準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企業主動開展深度治理,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雲,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對各類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改造任務的,加嚴要求,全面採取錯峰生産措施;對屬於《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的,要提高限産比例或實施停産。所以,嚴重污染企業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要按照錯峰生産要求該停則停,該限則限。

二是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包括治理水平全面達到超低排放的,使用天然氣、電、電廠熱力等清潔能源作為燃料或熱源的,可不予限産。涉及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民生任務的,應進一步加強民生保障。

三是各省應制定重點行業差異化錯峰生産績效評價指導意見。各城市要結合本地産業結構和企業污染排放績效情況,制定錯峰生産實施方案,細化落實到企業具體生産線、工序和設備,並明確具體的安全生産措施。錯峰生産清單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調整。在實施時間上,各地可根據採暖期月度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適當縮短或延長錯峰生産時間。

人民日報:一到秋冬季,社會就比較關注空氣質量話題,我想問一下,對於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形勢,貴部是否有預測和研判?將如何保障空氣質量?

劉友賓:按照生態環境部與中國氣象局共同建立的聯合工作機制,近期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我國重點區域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進行了聯合會商,主要預測意見如下:

2018年秋季,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偏好,接近去年同期;長三角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大氣污染擴散條件較去年同期偏差。

2018年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冬季風強度弱,不利於冷空氣擴散南下,大氣污染擴散條件較去年冬季偏差;長三角降水可能偏多,大氣污染擴散條件接近去年同期。

與3-7天預測相比,中長期趨勢預測不確定性較大。目前,國家氣候中心正在會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單位,結合近期相關數據資料開展進一步分析。

天幫忙,人不懈怠;天不幫忙,人更需努力。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已經印發,我們將紮實工作,確保各項措施落地生效,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華夏時報:生態環境部近日向社會公佈了2018年第一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的158家重點排污單位名單,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78家,佔總數的49%,請問為何本該是治污設施的污水處理廠卻成為排污大戶?原因何在?下一步貴部將如何加強監管,確保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

劉友賓:在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158家嚴重超標企業中有78家是城鎮污水處理廠,這反映出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問題仍然突出。當前城鎮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設計落後、處理能力不足。由於部分污水處理廠初期設計能力不足,工藝落後,與治污任務嚴重不匹配,而提標改造的設計和建設週期較長,超標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在78家超標排放污水處理廠中,有42家屬於此類情況。

二是日常運營管理有問題。有的污水處理廠上游來水超出其接納標準,或其治污設施故障頻繁,導致運行不穩定,造成超標。其餘36家污水處理廠超標就是此類原因造成的。

城鎮污水處理廠是重要的基礎民生工程,絕不能讓城鎮污水處理廠成為老百姓煩心的污染源。我部將督促有關地方政府對存在的問題落實整改,切實做好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同時,集中力量查處大案要案,對屢查屢犯的實行掛牌督辦、嚴罰重處;第三,大力推進環保設施公眾開放工作,推動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定期向公眾開放,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監督權。通過社會監督,促進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讓污水處理廠成為受老百姓歡迎的景觀。

光明網:有地方反映《自然保護區條例》比較粗放、不太好用,請問是否會有相關細則出臺,使《自然保護區條例》發揮最大作用?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自然保護區法治建設是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我國先後頒布實施了系列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最重要就是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自然保護區條例》。但是,隨著我國生態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條例》部分條款已經明顯不能適應:一是缺乏科學的分區、分類管理制度。二是土地用途和土地權屬的規定不完善,自然資源産權不明晰。三是管理機構性質、資金投入機制不明確,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任大、權力小。四是處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極低,震懾作用明顯不夠。此外,《條例》在生態補償、社區共管、特許經營等方面也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規定。

多年來,各部門依據職能定位,出臺了多項配套部門規章、標準和技術規範,切實強化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我們認為,當前最根本、最迫切的措施,是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自然保護地立法的框架下,對《自然保護區條例》進行全面修訂,同時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銜接,為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保障。謝謝。

北京交通廣播電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提到,2018 年10 月1 日至2019 年3 月31 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請問3%這個數據怎麼理解?

劉友賓:3%的目標確定是經過專家充分研究論證、反復聽取多方意見得出的。去年我們採取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後,大氣污染物濃度降幅較大,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越往後越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今年的總體考慮是穩中求進,首要任務是鞏固好現有成績,不能讓空氣質量出現反彈,在此基礎上穩步提升。

同時,3%是一個總體目標。攻堅行動方案還根據各地的産業、能源、氣象以及現有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堅持實事求是,合理確定各地目標,有的地方比3%高,有的地方比3%低,更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實現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