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看待中國經濟需有全局觀

2018-11-07 07:3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前三季度GDP增長6.7%,其中三季度增長6.5%,低於上半年6.8%的增速,與去年同期比也有所下滑。投資增速下滑,工業和消費增長也有所放緩,外貿形勢也並不樂觀。面對如此複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質疑和擔憂又開始出現,一些人擔心中國將跌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增長趨勢呢?

回顧歷史,1979年至201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速接近10%,比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高出7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從1978年世界第十躍升至2010年世界第二。我國經濟能夠維持30多年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傳統要素投入推動的結果。但是,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産品多在中低端水平上參與競爭,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不高,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偏高。此外,伴隨著粗放型增長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制約日趨嚴峻,能源消耗和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必將要求更加優質的增長模式驅動下一階段經濟發展。

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和國際經驗,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均GDP低於2000美元,經濟增長依靠要素驅動,主要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是較為粗放的增長。人均GDP從2000美元增長到3000美元後,經濟就進入第二階段,經濟增長依靠效率驅動,主要依賴生産要素的質量和配置效率提高。這一階段經濟增長需要市場機制比較充分地發揮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充分調動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這一階段將持續到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當人均GDP進一步增長至17000美元後,就到達了依靠創新驅動的第三階段,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達到這一階段,此後經濟增長要依靠全方位創新,同時要建立相應制度和組織來實現新的增長。

經歷三十多年高速經濟增長,我國經濟正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支撐過去快速發展的傳統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消失,要素驅動面臨諸多瓶頸約束,以往以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主的發展道路難以為繼、亟須改變。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效率驅動,經濟主要增長動力也開始轉換,創新正逐步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在新常態下,能否通過有效擴大內需,抑制發展速度下降;能否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質量效益;能否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這些將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前景。

由是觀之,相對其他中等收入國家,我國經濟增長模式轉換優勢非常明顯。我國經濟仍有巨大增長潛力,中長期發展前景光明。首先,中國低技能勞動力人口紅利已基本用完,但在未來20年,將陸續增加1.5億大學生勞動力,中國人口質量紅利剛剛開始。我國將崛起形成全球最大的中産階級群體,市場規模大、多元化需求旺盛,發展機會仍然較多。在最新發佈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在“市場規模”指標排名第一。這樣大的市場規模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同時,迅速壯大的大學生勞動力群體使得中國勞動力總體素質迅速提高,人口素質提升已經開始在經濟中發揮威力。中國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當前研發投入規模僅次於美國,新一輪技術變革正在興起,經濟增長將向著創新驅動加快轉變。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産業方興未艾,高科技製造業規模已經先後超越日本和歐盟,現代經濟産業體系有望形成。中國未來將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高等教育勞動力,這必將為經濟社會向效率和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提供重要動能。

不僅如此,中國最重要的發展潛力在於政治因素。中國的改革不會停擺,更多的改革措施將加速出臺。中國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市場仍存在一定程度錯配,伴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化,要素配置效率有望得到改善,這部分改革紅利也將加速釋放,成為經濟轉型和增長的持續驅動力。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在過去40年裏,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未來5年,只要真正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中國經濟未來大有可為。當然,對於一些悲觀和懷疑的論調,其重要謬誤在於缺乏全局觀。我們期待年底前推出更多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這不僅會進一步提升市場信心,也將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復蘇。

不久前,中央多部門對中國當前經濟和金融形勢做出了積極表態,陸續出臺措施提振信心、支持經濟與金融穩定發展發聲。包括承諾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和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措施豐富具體、可操作性高,實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計劃、支持民營企業股權融資、鼓勵設立民營企業發展的私募支持基金、提高銀行對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等。當然,“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永動機”,只有在發展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不斷改革為發展注入持續活力,我們才能走出一條全面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增長道路,我國經濟也必然能夠克服暫時的波動和困難,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作者:顏色,係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